服装、饰品领域十大消费警示
警示一:“洋垃圾” 服装绝不能购买
外贸服装以其款式新颖、价格低廉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一些所谓的外贸服装店往往打着外贸服装的牌子非法出售一些从国外进口的旧服装,即“洋垃圾”。消费者如果不加识别购买后果将不堪设想。有关专家向消费者介绍了识别进口旧服装的六种方法。
一是查看服装纽扣、拉链:旧服装经过长期穿着洗涤,其纽扣、拉链大多失去光泽或镀层脱落。
二是查看服装腋下、袖口、领口:旧服装的腋下、袖口、领口面料有的磨光,有的起毛,大多失去本来花色,或者明显有汗渍。
三是查看服装商标:旧服装经长期使用后,商标卷曲、松斜,发黄发旧,规格、号码模糊不清。
四是查看服装的锁边:旧服装经过多次洗涤,缝线往往有脱落,锁边有开线现象。
五是查看服装制作工艺:进口旧服装多为中、低档货,服装多只求款式新颖别致,缝制要求不甚精细,衣服外表很难见到手工痕迹。
六是查看整件服装成色:进口旧服装只有七八成新,虽经过洗涤处理,仍可找到难以消痕的污渍。
专家指出:服装“洋垃圾”多为从国外医院、垃圾场收集的废旧服装,国内不法分子通过国外垃圾出口渠道获得后再稍稍加工,卖给一些贪图便宜、崇尚洋品牌的消费者。这些进口的旧服装可能携带的病菌多达20多种,可以传播肺结核、伤寒、霍乱等多种疾病,一般的清洗熨烫并不能消灭其携带的病菌。
警示二:服装标识要看仔细
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往往只看中服装的款式花色图案,而忽略了服装上的各种标识,买回家后才发现有些服装的实际质地与标识不符。专家提醒消费者买衣服的时候不要光听销售小姐介绍,要仔细查看服装的各种标识。例如:有些产品面料成分标注不明确,有的衣服标识为棉80%,涤纶20%,实际棉含量仅为20%。有些产品标注为纯棉,实际是涤棉混纺物,这种标识不明确的产品往往容易误导消费者。在羊绒衫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有的羊绒衫在标识上印有绵羊绒,而标签上标的却是羊绒。专家指出:纯纺的羊绒衫应具有手感丰满、光滑及良好的回弹力,绵羊毛粗糙发硬,双层滑动时有发涩的感觉。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所谓绵羊绒制品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羊绒制品。消费者不加鉴别就买了回去,这就让商家钻了空子。另外,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也要仔细查看服装上的各种标识。专家建议,购买服装时应细心查看下面几点:
1、看产品上有无商标和中文厂名厂址。
2.产品上有无服装号型标识。号型标志就是服装规格代号,号与型之间用斜线分开,如上衣145/68,表示适合高l45cm,胸围68cm左右的儿童穿着。
3.产品上有无成分标识。主要是指服装的面料、里料的成分标识,各种纤维含量百分比应清晰、正确。有填充料的服装还应标明其中填充料的成分和含量。
4.产品上有无洗涤标识的图形符号及说明,并了解洗涤和保养的方法要求。
5.产品上有无产品的合格证、产品执行标准编号、产品质量等级及其它标识。
警示三:防止服装洗染纠纷
记者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服装洗染部门与消费者之间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纠纷,有的顾客将衣服送进洗染店,双方没有签定详细的洗涤合同,甚至消费者自己对所洗染的服装都不了解,因此出了问题双方都认为是对方责任。
服装洗染纠纷虽然不会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却给工商部门的受理和调解带来一定难度。据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消费者在服装干洗过程中的自我维权意识不强,认为不昂贵的衣服在干洗前无需明确责任,比如事前说明服装的新旧、损坏程度、价值及干洗要求等;另一方面,服装干洗行业自我要求不高,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没有按洗涤标识追求洗涤的质量。为此,有关专家提醒消费者:昂贵的衣服在洗涤之前一定要和洗染部门签定洗涤合同,应注明自己的衣服适用何种洗涤方式。对于不昂贵的衣服,也应事先声明衣服的损坏程度及价值,以免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人。
警示四:童装甲醛超标不能忽略
甲醛超标也是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消费者在给孩子购买服装时,如果甲醛含量超标,孩子穿上后,轻者会发生皮肤过敏,出现红肿、发痒等症状,重者连续咳嗽,继而引发气管炎等病症。专家提醒,选择童装时必须注意,做到一买、二闻、三洗、四观。
一买:甲醛主要来自廉价的染料和助剂,因此不要给孩子购买进行过抗皱处理的服装,尽量选择小图案的童装,而且图案上的印花不要很硬,也尽量不要购买漂白过的童装。
二闻:闻闻童装上是否有特别浓重的刺激性气味,由于经营场所一般面积较大,有时气味难以闻得出,那么拿到家里就容易判别。
三洗:甲醛往往比较容易溶解于水中,为预防万一,童装买回家后,最好先用清水充分漂洗,不要迫不及待给孩子穿上新衣服,以免出事。
四观:给孩子穿上新衣服后,孩子如果出现皮肤过敏、情绪不安、饮食不佳、连续咳嗽等症状,应考虑可能是甲醛惹的祸,并尽快到医院诊治。
警示五:别被假“名牌”服装弄花眼
“只要有人需要,什么样的名牌都能生产。客户喜欢哪个品牌,我们就到市场上买相同品牌的产品,回来照葫芦画瓢。”从事服装生意的张老板如是说。现在,市场上假名牌五花八门,不少假名牌包装精美,有的还有防伪标识,有时让行家也难辨真伪。还有的不明着假冒,而是采用一种更隐晦的傍名牌的方式,如有了“红牛”便出来一个“红午”;有一个“圣罗兰”,市场上就冒出个“皇家圣罗兰”等等。还有的企业将买奖项、买荣誉视为企业发展的捷径,于是“公认名牌”、“十大主导品牌”、“××推荐品牌”等等便应运而生。这些无效荣誉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根据《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规定,合法有效的名牌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由国家质检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进行。另一类是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名牌产品的评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牌战略推进机构进行。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名牌评比、评价行为,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中国名牌的有效期为3年,在有效期满的当年第二季度,应申请复评。
专家指出,名牌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质量、商标、科技、管理、宣传、策划等,名牌不是什么机构都能评,也不是随便可以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的。中国名牌的标志是红颜色的圆圈,中间为蓝色。消费者一定要认清,如有疑义,可以登录中国名牌网站查询。一旦买到或发现假名牌,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
警示六:购珠宝谨防虚假打折
每当遇到重大节日的时候,珠宝商家打折促销活动屡见不鲜。某商场最低的标到了4折,而有些商场的珠宝柜台常年都挂着5至6折的大招牌。珠宝的成本价格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可为什么有的商场总能大幅打折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业人士指出,自己曾亲自到两家大幅打折的商场去看过货,发现打折以后的价格才是商品合理的售价,这说明其原价完全是带有水分的。珠宝大幅打折很多都是以次充好,或者先标高原价然后再打折,这种虚假打折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珠宝行业的发展,影响了消费者对珠宝产品的信任。
因此业内有关人士提醒消费者,购买珠宝谨防商家虚假打折。而且购买珠宝首饰这类贵重物品切莫贪图便宜,最好到信誉好的大商场或是珠宝专卖店去买,同时别忘记索要产品质量鉴定证书。
通常大型珠宝专卖店的珠宝首饰都经过严格检测,有与其相对应的鉴定证书,标有饰品名称、品质级别、颜色、净度、质量等项目的鉴定证书就是珠宝的“身份证”,消费者可放心选购。
警示七:境外旅游慎购钻石珠宝
很多消费者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旅游时,都喜欢购买一些当地的钻石珠宝,但是这些钻石珠宝经过检测,发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前不久,一位老人拿着一枚0.63克拉的钻戒,来到某珠宝玉石首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要求进行质量检测。老人在新加坡旅游时,在当地花了1.68万元买来了这枚标明“镶嵌天然钻石”的戒指。经过检测,所谓“天然钻石”,竟然是用合成碳化硅冒充的。有的消费者从新加坡买来的“祖母绿”,也是利用人工合成的东西冒充天然祖母绿。1克拉左右的人工合成“祖母绿”,只要1000元左右的人民币就可买到,而天然祖母绿售价达8000元至1万元,两者相差8倍至10倍。从最近三四年来有关检测中心受理的购自新加坡的“钻石”、“祖母绿”宝石等情况来看,几乎无一例外是用人工合成冒充天然。
检测中心的专家、国家注册珠宝玉石鉴定师并获英国皇家珠宝玉石协会鉴定师证书的温伟盛先生告诉记者,到新马泰旅游的国内消费者,大多数人从境外买回来钻石珠宝后,不会到检测中心作检测,据统计,来检测鉴定的仅占3%-4%。有的人经过检测中心检测,发现是假货,也很难打赢官司,因为境外有的奸商玩弄法律技巧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消费者从新加坡买回所谓的“天然钻石”戒指,在发票上除了中文外,还有英文,上面钻石名称是一个英文名词,实际上是生产厂商的企业名。对于外行消费者来说,根本不懂,对不识英文的人来说,更是不懂。将来打起官司,不法厂商就会说,我们在英文发票上本来就注明了不是天然钻石。所以有关人士建议,国内消费者如欲购买钻石珠宝,不必舍近求远。
警示八:商家作祟钻戒重量暗减
李女士在一家珠宝商店选购了一款造型高雅、制作别致的钻戒。可美中不足的是李女士把戒指戴上后感觉到指环比较紧,而她选择的这款钻戒只剩下这一个型号。看到李女士对该款钻戒爱不释手,营业员表示可以当场免费替她进行指环放大。
李女士很高兴地同意了,为了扩大指环的圆圈,金匠师傅现场拿出了一小块铂金添加在指环上,并进行了工艺处理,加工改造后的指环与之前的并无异样。李女士欣然花了16300元买下了这款钻戒,钻戒表示的总重量为3.101克。后来李女士把钻戒拿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进行重量检测,哪料检测出来的结果令她大吃一惊。检验所检测的重量只有2.935克,而李女士清楚地记得,钻戒当时的重量为3.101克。在指环由小改大的过程中,金匠师傅还添加了一块铂金,钻戒的重量应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然而珠宝首饰店的解释是,李女士购买的是原价商品,此后才进行指环改造,改造得到了李女士的同意,至于在改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材料消耗及重量误差,李女士该有心理准备。
消费者协会的相关人士表示,商家应该对改造过的珠宝进行真实的标注及销售,并告知消费者重量变了,商家却仍然按照原来的重量进行销售,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商家应予以退款。
因此,消协提醒消费者,购买珠宝后,有权利到法定检测部门对珠宝进行重量、质量检测,以维护合法权益。同时提醒珠宝商店,必须严格按照改造后的珠宝实际重量进行销售,在为消费者免费改造指环时造成的珠宝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应如实地告诉消费者,并在店堂内进行公示。
警示九:首饰加工容易被偷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饰品已经成了消费者日常消费的一部分,而那些收费低廉的金饰加工店,也因此多了不少生意。其实,这些没有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的加工店,往往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在用低廉价格吸引消费者的同时,却采用种种隐蔽的手段,蒙骗消费者、偷取黄金。
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以下是骗子们经常使用的几种骗术,一定要认清他们的伎俩,避免上当。
骗术之一:秤上有鬼
目前,首饰加工店的黄金称量工具多为托盘天平,一些不法黄金首饰加工者,便在这种托盘天平的托盘上搞鬼,他们有意把托盘弄成一个托盘轻,一个托盘重,他们遇到有人拿黄金来加工首饰时,把金子放在轻托盘里,加工好后,则再把首饰放在重托盘里,这样即使克扣消费者的几分金子也会神不知鬼不觉。
骗术之二:王水剥金
“王水”是一种用浓硝酸与浓盐酸按1∶3摩尔比例配成的化学液体,尽管黄金是一种很稳定的物质,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王水”却很容易就可把黄金溶化,于是有的不法首饰加工者便利用这种简单的化学反应去为消费者清洗金首饰,使消费者在肉眼看不到的情况下,便被剥掉了金子。那些声称可以为消费者免费清洗金饰的加工店,其中往往就暗藏此种“猫腻”。
骗术之三:偷金换银
有的不法首饰加工者是在为消费者熔炼黄金、加工首饰时,实施骗术。他们在为消费者熔炼黄金的过程中,把一些如银粉、铜粉掺在除杂药粉中,与黄金一起熔炼,消费者表面看到的是加工者为其去除黄金中的杂物,实质上,他们是在借除杂物之名,往溶化的黄金中掺假,其目的主要是为在克扣消费者黄金后,亦使顾客不易发觉分量减少。
骗术之四:浑水摸“金”
有的骗子在加工首饰时,故意在他们的石膏模中,剩留一小部分金子,并当着消费者的面把废石膏模扔掉,造成一种石膏模中已无金子的假象,消费者走后,他们则再把丢弃的废模收回,取出金子。也有一小部分不法首饰加工者是趁消费者不注意时,剪下消费者首饰上的一些“边角料”偷偷占为己有,为了补足顾客黄金原有重量,则在熔炼加工中掺进假“货”。
骗术之五:以次充好
一般的首饰加工店都会有成品黄金首饰出售,而这些首饰大多是他们自己加工的,他们在加工时,故意往黄金中掺进假“货”,而在出售时却当高成色黄金首饰出售。他们的这些首饰多数经过硫酸蒸煮,看起来一般都非常光亮,不识“货”者极易被这些首饰的外表蒙骗而上当。
以上这些骗术只要消费者在购买、加工首饰中多加防范,擦亮眼睛便很容易识破。但还是要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和加工黄金首饰时,还是莫要贪图“小利”,最好到大一些的被人民银行批准的首饰加工店去。
警示十:部分太阳镜伤害眼睛
太阳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不仅能遮阳防紫外线还能起到装饰的作用。然而,面对林林总总的太阳镜一定要谨慎选择,近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太阳镜抽样检查,合格率仅为66.7%。而且太阳镜的价格相差也很大,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有的消费者为了图便宜,却没想到自己买的是不合格的太阳镜。所以,消费者在选购太阳镜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万一买了不合格的产品,受伤害的可是自己的眼睛。
消费者协会的有关专家指出:选购太阳镜时,首先要检查镜片的质量。在选择时注意镜片表面要光滑,无磨痕、气泡,将镜片平放,从水平方向上看镜片有无翘曲。可将太阳镜拿到距眼睛45厘米处,透过眼镜观察周围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再将眼镜上下前后移动。如发现直线歪曲或摆动的情况,说明该镜片变形,不宜购买。凹凸不平或有痕迹、气泡的镜片,戴上后会引起头晕等不舒适感,也不宜选购。
其次,应该注意镜片的颜色。要使眼睛不受红外线、紫外线的辐射,眼镜的颜色应有足够的深度。一般以深灰色为佳,深褐色和黑色次之,蓝色和紫色最差,因为这两种镜片会透过更多的紫外线。黄色、橙色和浅红色的尽量不要选择。最好选择标签上明确标注100%防紫外线的产品。防紫外线性能是太阳镜的重要指标,配戴防紫外线项目不合格的太阳镜,起不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第三,部分产品的标识不规范。标识中的“类别”是功能性指标,类别不同,太阳镜的用途截然不同。有的产品明示的是遮阳镜,检测结果却是浅色镜,配戴者就无法获得遮阳的效果。另外,有的产品只注重款式、外观,没有标注标准代号、厂址。
第四,个别产品的光学性能指标不合格。顶焦度和棱镜度是衡量太阳镜度数的重要指标,也是保障配戴者的视力不受到损伤的重要指标。太阳镜的镜片是平光,没有度数。抽查时发现,有个别产品超出标准的规定,如果配戴这样的太阳镜,就会出现眼睛酸胀、头晕等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