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300元到10亿元郑明明赚钱揭密

2008-03-11            点击:

300元到10亿元郑明明赚钱揭密
  20世纪30年代末期,郑明明出生在印尼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早年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通晓几国语言,1930年,被派往中国驻印尼的领事馆做事。后来在印尼有了她。在印尼的华人圈子里,郑明明的父亲很有名望,优裕的环境培养出郑明明一身优雅的气质,更培养了她勤于思索的习惯。

  很小的时候,郑明明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对美的事物很敏感。当她在街上看到印尼传统服装——纱笼布上那精美的手绘图案时,她被艺术的无穷魔力深深吸引住了,更被那些给生活带来美丽的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所感动,从此便萌发了从事“美的事业”的念头。郑明明读小学时,当外交官的父亲特地将香港作家依达的小说《蒙妮坦日记》推荐给她,这是依达的成名作品,描写一个叫“蒙妮坦”的女孩子经过了爱情、事业的挫折之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做父亲的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人。不久,父亲送郑明明去香港读中学。但中学还未毕业,郑明明心底已萌发日后梦想的初芽——她想去日本学美容美发,她想用自己的双手把别人打扮得更加美丽。或许在今天,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在当时,却是惊世骇俗。按照父亲原先的想法,是想让女儿进入美国的高等学府,培养成“上等人”,将来做医生、律师,或者成为钢琴家、歌唱家。但郑明明却选择了理发这种“下三流”的职业,父亲为之勃然大怒,认为这样是丢自己的脸,但早已萌动的“叛逆之心”,驱使郑明明义无反顾地放弃了深造的机会,横渡东瀛,在日本著名的山野爱子学校开始了美容美发启蒙学习。

  离开香港的时候,因为是瞒着父亲出行,郑明明身上只有300美元,从前不知人间疾苦的大小姐,现在要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这300美元,要交生活费、学费、住宿费,剩下来的也就没多少钱了。同学们都是一些来自东南亚的富家小姐,把学这个当作消遣,整天争奇斗艳,比谁的衣服漂亮,谁的头发好看,但是郑明明没有这个权利。她只*打零工来维持自己的衣食住行,生存都有问题,更别说去买一些奢侈品了。寒冷的冬天,大家都穿上各式各样的皮衣,郑明明却只有一件破旧的黑大衣。她穿着这件惟一御寒的大衣从住处乘地铁去学校,到了校门,赶快把大衣脱下叠好,生怕穿旧了再没钱添第二件。尽管物质上是如此的贫乏和拮据,郑明明却并不以此为苦,因为自始至终,支撑她的是一个未来的创业理想——学好手艺,回到香港,开一家自己的美容院。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艺运用到实践中,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好美发技术。为此,郑明明在课余时间到一家美发厅打工。每天她一到店里,就把理发、烫发用具分门别类整齐地放在大托盘里,师傅刚说“红的夹子”,话音未落,她已手脚麻利地递了过去,连眼睛都不朝托盘看一眼,没过多久,师傅们都知道了郑明明的“大名”,大家都对她惊叹不已。打工期间,郑明明一边细心观察每个师傅的技术、顾客喜欢的各种发型、店里的管理等,一边在心里设计和完善自己未来的美容美发店的蓝图。虽然边上学边打工的日子很紧张,但却很充实。两年后,郑明明从日本山野爱子学校毕业。老师们非常满意这个优等生,尤其对她的执著和勤奋赞不绝口,她们断言:“明明今后肯定大有作为!”。

从实业家到教育家

  1964年,郑明明回到了香港,她先在一家美容美发店打工。日本学到的技艺在这里发挥了大作用,顾客们都满意郑明明做出来的发型,每次都点名让她来做,做出来的发型新颖独特,很合顾客口味,大量的回头客让老板喜笑颜开,对这个新来的工人十分满意。随着自己手艺的成熟,郑明明在慢慢地为自己的梦想做好准备。1966年,郑明明和朋友在尖沙咀合伙成立了“蒙妮坦美发美容学院”,名字是郑明明取的,是为了纪念那本影响了她一生的书——《蒙妮坦日记》,纪念那个为了梦想而不怕挫折的女孩子。

  创业伊始,郑明明给自己制订了一个严格的时间表:早上6点起床做准备工作,8:30开门,直到晚上7:30,每天工作11个小时。当时她的座右铭是:“抓紧时间,就等于有了更多的时间。”她从不去日夜笙歌的香港娱乐场所,每天晚上打烊之后,还有雷打不动的“功课”,把白天顾客的姓名、特征、发型等资料建成一个个小档案,随时翻阅,以便下一次与顾客沟通。她一个人身兼数职,既做老板,也做工人,既是迎宾小姐,也是洗头工人。忙完了一天,还得自己做饭、洗衣,这段艰辛的日子,郑明明日后回想起来,依然感慨不已。这条成功之路走得是多么艰难。努力总是有回报的,崭新的经营理念,娴熟的理发技术,对顾客的热情体贴,赢来了更多的回头客!很快“蒙妮坦”就变得门庭若市,生意十分红火。在塑造“蒙妮坦”形象方面,郑明明是不惜工本的。因为她相信,一个美好舒适的环境,可以显示“蒙妮坦人”与众不同的素质和教养。开店时,郑明明为了营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花了8万多元港币装修——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第二年,最初的合伙人回印尼定居,郑明明咬咬牙,决定以逐月还账的方式将全部股份都买下来。5年后,“蒙妮坦美发美容学院”成了她的独资企业。

  但郑明明并没有满足,她想起了父亲当初的话,她想让父亲看看,她可以做得更好。她不仅要开一家店,还要把美容教育引入香港,让香港从美容的荒漠变成绿地,而不是跟着外国的潮流而动,事实上,当初挂出“蒙妮坦美发美容学院”这块牌子本身也有“教育”的含义。郑明明亲自出马,白天的时候,她带着几个雇员,到处张贴广告;晚上,忙了一天的她又坐到桌前,根据在日本学艺时的笔记和当时国内外最时尚的美容美发技术,再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她写出了这部包含自己心血的讲稿。尽管当时学院的规模还小,报名的人也可能不会太多,但郑明明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出乎郑明明预料,让她高兴的是,招生广告贴出去后,来报名的人很多。开学后,郑明明既当美容院老板,又当美容美发学校的校长。她吸取自己当年打工的经验,采取边教学边实践的方法,效果出奇地好。一年后,当这批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她们的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慕名到“蒙妮坦”来学习,而社会上也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蒙妮坦”的大名,知道了“郑明明”。

永远的“不倒翁”

  开美容店、办美容学校并没能满足郑明明的创业雄心,她还想干更大的事情。当时市面上流行畅销的多为外国的高级化妆品,作为一个职业美容师,郑明明看到了国产化妆品的薄弱,外国的东西好是好,可是却不是很适合东方人的皮肤,由此郑明明下了个更大的决心——她要创建自己的化妆品品牌!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