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打假”牟利?
无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信息发布是否违规,其屡屡发布报告质疑“方便面纸碗存有安全隐患”,到底所为何来?
“我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方便面企业最终将内外层纸都改为原纸,使用再生纸的企业,就必须向我们证明其安全性。”董金狮还在采访中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此后将以每个季度作为节点继续发布相关报告,并且要在年内让所有方便面生产企业都采纳其建议。
虽然董金狮自认此举是在推动行业发展,但是在媒体的报道中,却对其“真实初衷”多有质疑。
2012年12月21日,中国经济网在报道中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联合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发布方便面碗“不安全”的报告,是因为有利所图。通常的方式是,董金狮通过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对企业收取一定“顾问费”,收了以后基本上就“没事”。而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正是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的负责人。
就在当天,中国经济网又再次发布报道称,有自称在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工作过的员工发帖讲述了董金狮的“经营之道”。
报道援引网帖内容称,董金狮在“打假”、“维权”的过程中善于自我宣传,会员发展一度高涨,曾有几次“出手”还让一些企业付出大幅超过会费的代价。发展到后来,董金狮又和境内外资本、公关传媒机构等合作“绑架”亚洲范围内的上市公司,制作逼真的假丑闻烟幕,联合实施短期做空,既挣服务费又可自己建仓,搏认沽权证和双反向套保。
董金狮在采访中向中新网财经频道否认了所谓“前员工爆料”的内容,但承认确实收取有“会员费”。他认为,“企业支持该协会开展工作,并且收取会员费都开具了发票,没有什么不妥。”
业内呼吁加强监管杜绝非法敛财
虽然董金狮认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身份和运营方式毫无问题,但有媒体报道认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是在香港注册的社团,没有在国家民政部备案,不仅不具备发布食品安全信息资质,甚至直指其为“野鸡机构”,在身份和动机存疑的情况下,可能涉嫌不当谋利。
此前,以餐盒打假活跃于江浙沪和京津一带的董金狮,就曾被《南方周末》质疑为“以打假为名,行盈利之实”。
康师傅发言人陈功儒告诉中新网财经频道,去年12月几大食品企业就已经联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提交了“关于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再次发布食品安全不实信息的紧急报告”,认为该协会“以营利为目标,通过媒体不断地发布不实信息,将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作为不当谋利的手段”,并恳请“国家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给中国食品工业带来严重损害。”
对于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身份的疑问,董金狮向中新网财经频道回应称,香港注册的社团不需要在民政部备案,其合法性也不容置疑,并坚称其所发布的信息“没有任何问题”。
尽管如此,对于类似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这样的机构,各方仍有担忧,并呼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财经杂志在今年6月1日的报道中援引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的话称,在香港注册成立的这类协会,从法律上看是香港的NGO(非政府组织),而实质上是在其他法区内注册成立,却在内地开展业务的“离岸社团”。其中一部分以香港社团的名义,在内地运作时闯下了不大不小的祸,引发了问题却没有法律依据和具体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监管。
报道还援引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杨岳的话称,社会组织都应是非营利性组织,但不少组织都打着非营利组织的名义去宣传、招揽会员,实际上其运作行为都是经营性行为,而且在牟取不当利益。邓国胜指出,部分离岸社团可能又在内地注册了公司,两个牌子同时用,通过公司开展经营活动。
另据统计显示,近三年来,民政部接到民众对离岸社团的举报有200多件,占案件举报总数的50%以上。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官员指出,这些组织成立之初就是为了逃避监管,通过乱发牌、乱评比、乱表彰等活动进行敛财。(中新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