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网络平台
315投诉网|中国质量万里行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曝光台 > 其他 >

奥迪故障频发 陷入信任门危机

时间:2011-05-11 00:00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
  

  问题一波接一波 车主叫苦不迭 4S店不给明确解释 品牌承诺沦为一纸空谈

  【案例一】

  2007年11月,浙江的陈先生以46万元的价格在当地购买了一辆奥迪A6L 2.4舒适版。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购车至今的3年多时间里,他的这辆奥迪车一直毛病不断。而最让他头疼的是,随着三年保修期的结束,他的维修费用在逐渐增高,最近一次的变速箱维修费用竟高达14000元。对于这个费用是否该让消费者来买单的问题,陈先生表示出不解和质疑。

  三年时间故障频发 维修费用高昂

  据陈先生介绍,他购买这辆奥迪车之后,一直都是按照正常的每5000公里准时到4S店保养,而且驾驶范围都是市区为主,所以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没有特别大的问题出现,但也偶有一些如前摆臂有异响等小毛病发生。此后,又出现了天窗出现了自动开启两次的毛病,维修天窗的费用是由自己承担的。

  今年3月10日,陈先生将车子送往4S店进行了保养;然而,就在保养后的第四天,陈先生在宁波驾驶车子时出现EPC电子故障指示灯显示,后来经宁波慈溪的4S店做了检测,断定主要是线路问题,并做了修复;三天后,陈先生在江山驾驶该车时又再次出现EPO故障显示,但在挂入P档后,不能退档与挂档,出现卡死现象。陈先生很无奈,只得求助当地汽车维修部与义乌奥龙4S店,最后使用应急措施开回义乌。等返回义乌后,陈先生于3月18日向义乌4S店反应情况,被4S店告知是变速箱内的线路板出现问题,预计费用14000元左右, 而且需要定做。由于当时车辆已经超过保修期限,因此陈先生被告知维修费用需要自己承担,而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每次开车只能使用一把螺丝刀开启应急开关,直到5月才更换了线路板。最后经过工厂与陈先生双方协商,最终交付了7400多元维修费。

  然而,就在变速箱修好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陈先生的奥迪车又出现了新状况,“这次是CD操作键出现问题,导致CD不能自动换碟读盘。”陈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

  质量问题消费者买单 合理性遭质疑

  陈先生表示,他之所以找到报社反应了他的奥迪车情况,就是想进一步了解线路板具体如何保修的问题。由于当时变速箱出现故障时车子只跑了8600多公里,因此对于保修是依照两年期限还是10万公里,陈先生一直存有疑问。“我想明确具体的售后与保修范围,这样的解决是否合理”陈先生说,而对此4S店至今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解释。

  让陈先生质疑的问题还有,具体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线路板的故障问题,据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这种自动档变速箱线路板人为造成故障的可能性很小。而让陈先生纠结的正是,如果确实属于车子本身质量问题,那么完全让消费者买单,厂家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

  对于自己的这辆奥迪车,陈先生表示不知道是碰巧还是普遍现象,自从购买后,小毛病就时有发生,而且他认为车子在保养的费用与小面积划痕的修补费用过高。

  【案例二】

  “就是因为喜欢这个品牌,所以买之前没多想,但从上路以来,出现了不少问题,去4S店虽然能暂时解决,但毛病总会再次出现,现在都不想再开这辆车了。”杨先生对记者说。

  近日,奥迪车主杨先生向本报反映,他的奥迪A6L从购买至今出过一系列问题,去经销商处解决后不久又会重新产生。他告诉记者,身边有不少朋友也开奥迪,很多问题是通病。“原本很信任这个品牌,但现在对奥迪很失望。”

  “烧机油”无法解决

  杨先生介绍说,他的奥迪A6L为1.8T自动挡车型,于2004年6月在北京某4S店购买,在行驶了约2000公里后,机油灯亮起,去4S店检测发现了烧机油的现象,4S店为他添加了机油,并告知杨先生奥迪烧机油现象是正常的,可放心驾驶。杨先生表示,他知道机油会有一定自然损耗,但刚开没多久就出现这问题,还着实让他有些意外。

  但又在继续行驶不到3000公里后,机油灯又报警,到4S店后被告知同样是机油消耗。不到首保,就已加了两次机油,杨先生就此问题致电北京交通广播,得到的答复是机油消耗过大,超出正常范围。杨先生随即联系经销商提出解决,但却被告之,这一问题是该品牌的普遍现象,4S店无法彻底解决,只要定期加注机油,不会影响驾驶。

  杨先生说直到现在,烧机油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他甚至向一汽奥迪售后热线反映过,最终也没有任何回音。

  除了烧机油这个“常规性”问题,杨先生还讲述了更让他心惊胆颤的两次经历。一次是在倒车时,刹车踏板突然失灵,好在当时速度不快,用手刹停住了。随后车被拖到4S店检查并修复。另一次是在行驶过程中,右前轮突然卡死不转,幸运的是,当时车速同样较慢,车辆没有失控,结果同样是到4S店得以解决。但至于具体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危险,4S店方面仅是调理好了车辆,对杨先生的担心和疑虑,并没有做出明确解释。

  “硬件”不硬 “小病”不少

  杨先生表示,他开车十分谨慎,不存在极限驾驶的行为,从开始使用至今,仅维修保养费用就达数万元,期间4S店还更换过一个涡轮,买车时被告知终身无需更换的涡轮,也被收取了万余元。

  杨先生还列举出一些问题:打方向盘角度大时异响、雨天时雷达失灵、洗车或者雨雪天内饰漏雨等情况。他说,在很多门户网站的奥迪论坛里,车主们的这些问题并不鲜见,但都得不到一汽奥迪厂家的重视。

  记者在汽车专业网站的论坛里发现,对于奥迪车的一些问题,车主们虽然讨论,但好像已经默认接受,甚至隐忍。但还是有“较真”的车主呼吁,“不能因为有问题普遍存在,就当它们不是问题。”

  “车本身就是消耗品,有毛病不可怕,但得不到解决很让我担心。希望奥迪能对中国消费者负责。”杨先生告诉记者,今后如果再购车,不会选择奥迪。

  专家说法

  对于奥迪品牌近年来质量问题频发的现象,业内专家表示可能有几点原因。首先,奥迪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不少配件都进行了国产化。国产化之初,厂家及配套厂对于产品的质量认证做得还是很认真的。但时间长了,就会在检验上较为疏忽,因此影响了其产品质量。其次,不排除机械设备磨损而造成的质量问题。汽车部件批量生产出的成品,需要经过几次检验。如果工作人员在第一次检查时没有发现问题,就会对后两次检查较为疏忽。机械设备由于不断磨损而致使后来生产出的产品没有达到要求,这也会导致汽车部件在质量上出现问题。

  业内资深专家钟师说,一些市场保有量大的汽车品牌,发展到一定时期会出现销量与服务、资源等不匹配的情况。“各方面资源跟不上,从而导致售后服务等出现问题,这是一个品牌发展到一定量时可能要面对的问题。”他说。

  原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先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近十年来国内汽车产业发展过快,无论合资车或自主品牌都过于追求产销量而轻质量,这一趋势到现在还没有停止,后市场的缺失必然导致车辆问题的集中出现,奥迪的问题虽然不少,但可能不足够严重,加上其品牌在国内影响力强,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弱,所以形成现在的局面,并不意外。

  苏晖认为,把责任归咎于消费者使用不当,不该是企业开脱的借口,作为在中国发展最快的中高级品牌,奥迪更应该重视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

  “可以看到,奥迪每年都会公布在华产销计划,但对售后方面的计划并不常见,如果把发展速度和后市场的建设摆在同一高度,才是对中国消费者的善举。”苏晖表示,以海外市场为鉴,重视消费者、不冒进,品牌才谈得上持续发展。

  【记者观察】

  奥迪不应再因品质而牛气冲天

  4月13日,上海车展前夕,本报报道了关于“奥迪质量投诉亟待彻底解决”的文章,将众多奥迪车主反映的奥迪车型质量问题汇总并公之于众,与之前读者们遭遇的情况几乎一样的是,奥迪官方并未对此予以任何积极会回应。日前,再次有浙江车主向本报投诉,其奥迪车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却被4S店告知要为此自掏腰包。奥迪的公信力一再降低,厂家和经销商何以再固执坚称“奥迪是德国汽车、奥迪是质量保证”之类的承诺?

  此前,奥迪车型严重烧机油的问题就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至今厂家仍未给出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仅用免费添加机油的方式对问题车主进行补偿,于是奥迪车主后备箱必备一桶机油便成为了豪华车中“尴尬的笑话”。与大众认识相反的是,投诉反映奥迪车型的烧机油、变速箱和LED故障等问题,在不断的维修与更换中,问题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解决,而这些奥迪车型的问题俨然成为了“痼疾”,严重影响着奥迪品牌的声誉。

  而最近几年,新款奥迪A6L和A4L车型故障呈现越来越高发的态势,投诉激增的背后,一汽大众对奥迪却实施“零召回”,确实难以让广大奥迪车主和更多的消费者满意。

  更让人难以满意的是,无论是奥迪一些负责人的回答,还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专家,均以奥迪在中国保有量大是质量问题投诉多的主要原因为借口,这样的论调根本无法服众。即使再大的保有量,也不应该是质量问题频发的借口,而这些在生产方面就存在的质量缺陷和隐患,更不应该在出现故障时由消费者为其自掏腰包埋单。

  难道德国品质就是“故障频发却坚持不召回”的代名词吗?近两年,日系品牌因各式各样的“召回门”备受社会舆论的关注与谴责,但更多人忽视了在豪华车领域,奥迪所存在的质量问题,让其车主蒙受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而社会主流舆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过度迷信德国车所谓品质可靠的论调,这是相当可怕的现象。而其背后,或许有更大的一股力量,他们并不愿意看到奥迪深陷质量泥潭,而造成企业利益的损失。

  不管怎样,奥迪各款车型均不同程度的不断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投诉无门,确实应该让厂家意识到:必须正视问题,并应过度自信自己所谓的可靠品质,妥善解决质量投诉,才能有希望挽回其在品牌口碑上的损失,否则后果将更趋严重,长期忽视质量问题,必将被其他竞争对手赶超,从而失去原有的市场地位,进而被消费者所抛弃。

  撰文/高杉 石晶晶 叶文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