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麦乐鸡“橡胶门”引发的食品添加剂忧虑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安俐
麦当劳的餐单几乎每个季度都要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才是真正的王牌,麦乐鸡就是其一。自1983年面世以来,麦乐鸡为麦当劳赢得的人气和钞票,足以让它拥有另一个名字“卖乐鸡”——越卖越乐、越乐越卖。
不幸的是,麦乐鸡持续多年的快乐,在2010年6月25日突然被叫停了。这一天,CNN记者桑杰·古普塔的调查评论声称,美国销售的麦乐鸡含有两种化学物质,即从石油中提炼的特丁基对苯二酚和通常用于橡皮泥制作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更不幸的是,直到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截稿时止,我们很难看出麦乐鸡有重新快乐起来的迹象。
事件回放:鸡块和石油之间的联系
6月25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首席医药记者桑杰·古普塔博士,在CNN网页的健康栏目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麦当劳的麦乐鸡,英美大不同》的调查评论。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一位网友指出英、美两国麦乐鸡的成分有所不同。桑杰·古普塔据此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麦乐鸡不只卡路里和脂肪都比英国的高,还包含了英国麦乐鸡没有的两种化学物质,即从石油中提炼的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和通常用于橡皮泥制作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借助网络,这条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中国,并引起了轩然大波。
7月5日,麦当劳(中国)向媒体发表了公开回应称,在中国,麦当劳售卖的麦乐鸡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特丁基对苯二酚两种物质的含量完全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消费者的健康无害。
同一天,北京市卫生监督所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根据《食品安全法》要求和北京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部署,麦当劳属于餐厅,其内现场制售的一切食品,包括麦乐鸡,都属于卫生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管范围。目前其对麦乐鸡等油炸快餐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方式,主要是对半成品、食用油和成品的抽检,包括检查油的卫生状况、制作过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超量。据媒体报道,该负责人还表示,从目前了解的有限信息看,橡胶类化学物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日常检测项目”。
7月6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迅速组织专家论证会探讨麦乐鸡问题。参会专家认为,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和2007年8月7日卫生部第15号公告,聚二甲基硅氧烷可以在食用油脂和肉制品工艺中使用。其中,在食用油脂中的最大使用量为10mg/kg,在肉制品工艺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2g/kg。特丁基对苯二酚可以在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及油炸食品中使用,最大使用量为0.2g/kg。与此同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会同有关部门选择有效方法,组织对麦当劳麦乐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将适时公布。
7月7日,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有关负责人对麦乐鸡事件做出回应称,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并再次重申了我国标准中对于这两种添加剂的限量规定。该负责人还表示,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新品种安全性评估、食品添加剂标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按照规定的品种、用量和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截止记者发稿时止,在经历了连续3天的有关部门密集回应之后,麦乐鸡“橡胶门”事件进入了信息“真空期”。麦当劳沉默了,有关部门也沉默了。
我们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81%的受访网民表示,今后不再吃麦乐鸡了。
忧虑重重:食品添加剂添加的是什么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这句歌词用在三聚氰胺它们这些化学“红词”身上,可谓相当贴切。试想下,除了专业人士,以前芸芸众生里有几个听过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绿、三聚氰胺、特丁基对苯二酚、聚二甲基硅氧烷。而如今,这些名词,竟然可以随时随地从我们嘴里蹦出来。一位网友在博客里开玩笑地说,这几年下来,学到的比当初化学课上的都多。
更可怕的是,你可以忘记化学课本的内容,你却没有办法忘记三聚氰胺。
当然,麦乐鸡所含有的特丁基对苯二酚和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三聚氰胺并不一样。尽管从字面上看,它们都一样晦涩难懂,但前者至少目前依然属于合法的食品添加剂。
可是,合法就一定合格吗?合法就一定合理吗?合法就一定合适吗?
合格之惑——从目前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外的标准都对特丁基对苯二酚和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安全含量有严格的规定。但这只是针对食品本身而言,却缺乏从食用者角度出发的限量值。换句话说,也许一块麦乐鸡里含有的特丁基对苯二酚完全符合标准,可万一有人一顿吃了几十块,甚至上百块呢?这种量的积累是否会对食用者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要知道,食用1克特丁基对苯二酚就可引发恶心、呕吐、耳鸣,严重者甚至窒息。
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吉鹤立说,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违法”不等于不“违规”,一方面超出用量属于违规;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还有使用范围的规定,把某一种添加剂用在非指定适用的食品中,也属于违规。而从目前来看,麦乐鸡是否违规,尚难定论。
更要命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得到来自官方渠道的麦乐鸡中这两种化学成分的具体含量,而仅仅是企业的自我检测结果。在没有得到可靠数据的前提下,单凭标准限量值显然说明不了问题。现在我们只能祈祷,有关部门的“适时公布”能来得快一些。
合理之惑——聚二甲基硅氧烷是消泡剂,特丁基对苯二酚是抗氧化剂。按照麦当劳发言人的说法,加入聚二甲基硅氧烷为了防止炸鸡块的食用油起泡。而美国一个烹饪节目的主持人则辩解称,麦当劳这么做是为了保持鸡块的质感和方块的形状。
营养专家告诉我们,之所以麦当劳炸鸡块的食用油会起泡,原因只有一个,因为那些油炸得多、用得久。这也就是说,如果麦当劳可以减少油的使用次数,那么消泡剂就会失去或者部分失去存在的理由。另外,相信在质感、形状和食品安全之间,大部分人通常会选择后者。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犯不着为了一块麦乐鸡的形状与口感,去冒威胁健康的潜在风险。
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食品添加剂无毒(在安全限量值范围内),但从食品营养的角度来说,食品添加剂无益。因此,国际上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一致态度就是:在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使用添加剂。也就是说,食品添加剂不是不能加,而是要尽量少加,加得合情合理。
合适之惑——食品添加剂对于现代食品工业和消费者而言,就如同化妆品对女性而言的意义一样——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要多少的问题。度,成了问题的关键。
针对麦乐鸡含有的这两种化学成分,已有专家明确表态:虽然这两种成分在可使用的标准范围内是安全的,但如果这些物质在人体中代谢缓慢的话,长期的积累效应也会增加食品安全风险。“使用效果无非是为了提高食品的美观度,最终的目的是为提升企业的销售业绩。在食品安全和企业利润两者之间,企业应有一个自我的平衡。”
另一个需要把握的“度”在于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关注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麦乐鸡事件起源于美国,但其在美国所引起的关注要远小于中国——据美国媒体报道,截至笔者发稿,美国的监管部门还没有对此进行专门的回应,该国消费者对于麦当劳的态度也并未发生明显转变——喜欢吃的接着吃,不喜欢吃依旧不吃。
营养专家范志红在《羊城晚报》撰文指出,比起这两种含量微小的食品添加剂来说,高热量、高脂肪的洋快餐本身对食用者的健康伤害更大。如果我们只纠结于添加剂,而忽视了真正的饮食健康误区,那么只能称为“过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