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高校中出现了“跑腿一族”,他们替同学跑腿买零食、送夜宵、取快递、外出办事……再从中获得相应的报酬,贴补生活费。
“跑腿族”的出现,也在校园内引起了争议。对此,“懒人”们欢欣鼓舞,而崇尚“人人平等”的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应该制止此类行为。
从宿舍内找到“商机”
厦门某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刘忠元是贫困生,虽然他每天都省吃俭用,但每月仅有的250元生活费还是让他过得很拮据。不过,从去年5月起,刘忠元生活得比以往更宽裕了,因为他从宿舍里的“宅人”身上找到了“商机”。
“我们宿舍其他人都有电脑,不上课的时候,他们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网上,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特别是下雨或大热天。”刘忠元说,有一次,他主动帮舍友带午餐,舍友就很自然地让他把买饭剩下的几块钱收下。
“可能他们也知道我家里的经济条件,所以后来每次帮他们带东西,他们都会给我相应的酬劳。”刘忠元说,“久而久之,这好像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我帮他们带东西,他们就会给我钱。”
一段时间以后,不仅是舍友,就连隔壁宿舍的同学都会找刘忠元帮忙。“既然我有时间,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当兼职,赚点外快呢?”刘忠元说。
“跑腿”业务不断扩大
从那以后,刘忠元就慢慢地做起了自己的 “跑腿”生意。
刘忠元认真规划了自己的兼职后,开始“扩大服务范围”,他还自制了一份小广告,广告的内容大致为:“为将‘宅’进行到底,本人愿意出租体力出售时间,替同学们买东西、收快递、送夜宵、外出办事……”广告的下方还标明了各项服务的价格,除了替人跑到离校较远的地方办事收费较高外,其他服务的价格都在1到3元不等。
随后,他将广告分发到男生宿舍,很快,第一位素不相识的顾客就上门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接到对方电话说希望我帮他买夜宵时,我兴奋得都坐不住了。”刘忠元说,“别看一两块钱不起眼,光靠这个,我一个月就能多收入三四百块钱,比我一个月的生活费都多,而且,这份兼职不要任何成本。”
争议:会不会影响学生关系?
据刘忠元介绍,有时候他忙不过来,也会将生意“移交”给同是贫困生的同学小张,“我也认识几个同样做这种兼职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家里条件比较不好,想赚点外快。”
对于校园里贫困生的 “跑腿”生意,有人赞成有人却不认可。刘忠元的舍友黄同学就认为:“这样一来大家各取所需有何不可。”但其班上的小娜却不以为然,她担心的是“这种雇佣关系会让同学之间的感情变味”。
对于这种现象,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信息与规划部老师李珊珊认为,如果是家庭困难的学生用这种方式来勤工俭学用,那么无可厚非,这也是养活自己的一种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自由选择消费方式,“跑腿”生意的出现也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只要是自力更生,不违法违纪,什么工作都不丢人。
但是,这种“另类”兼职也不能长久地干。大学生勤工俭学应该有意识地慢慢向自己所学的专业及以后想从事的工作靠拢。(本网记者 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