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圆桌论坛热议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
2024-12-19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次
日前,首届“息县乡村振兴学术交流会”在河南省信阳市息县成功召开。大会以“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耕地保护及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探讨乡村振兴的新机遇与新路径。会议同期举行“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圆桌论坛,中国农业大学朱道林教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刘哲教授、孙丹峰教授、高秉博教授和信阳农林学院刘合满教授、息县农科所黄淼所长作为论坛嘉宾,分别就耕地保护和乡村振兴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圆桌论坛现场
朱道林教授在论坛上表示,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而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护耕地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难题。同时,朱道林教授也针对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领域所关切的问题,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刘哲教授指出,要发挥土地信息系统的专业优势,以地理信息和遥感等技术为支撑,在息县和区域土地利用覆被调查监测、作物种植分布制图及规划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提供数据基座。
孙丹峰教授认为,数字孪生(Digital Twin)能够通过实时数据和物理实体的虚拟模型,在数字空间中模拟物理世界的动态变化,进而进行监控、优化和预测,该技术在急剧变化社会生态系统中具有实时性、准确性等优势,可以支撑即时决策与管理。同时,他也认为,需要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和场景,建立统一和结构化的孪生空间,开展众多案例的中间抽象研究,产生共同的理解、理论和一致的本体表征方法,支撑不同场景下的耕地质量监测评估与利用保护方案,以便从科学到管理的简化和知识可转移。
黄淼所长指出,未来息县农科所将继续完善农业科研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在县域基础科研和中国农业大学的智慧推动下,中国农业大学淮河乡村振兴研究院的成立是校地双方推动息县农业发展和涉农科创发展,培育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实践,息县农科所作为研究院的牵头单位,将继续秉持创新、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高秉博教授认为,信息平台的研制有助于推动息县农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农业管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希望平台的智能决策功能也为政府和农业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推动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刘合满教授认为,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温度变幅、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作物生命力、并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在息县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同时,当地群众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地粮食种植户对于保护性耕作从“不看好、不认可”到保护性耕作观摩会上的“真是好”的转变,当地有种粮大户表示也要采用保护性耕作,说明这种经济、生态的模式正在被大家认可和采用。
最后,李保国院长在总结陈词时强调,中国农业大学、当地高校、政府与企业都应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满足息县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对科技和农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优势,立足息县自然禀赋及产业特色,形成政产学研合作共赢的机制。
扫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