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淼:发挥县域基础科研作用 助力淮河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4-12-19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次
日前,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息县乡村振兴学术交流会上,息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党组书记、所长黄淼就“县域农业科研创新发展路径探索”做了专题报告。
黄淼所长在会上作专题报告
黄淼指出,息县作为农业大县,拥有可耕地206.5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70万亩以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2亿斤左右,位居全省前列。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息县实施了“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战略,明确了“1+3+N”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做强弱筋小麦主导产业,发展优质水稻、红薯、花生等三大优势产业,并辐射带动多种特色产业。通过“院校县域合作—科研示范带动—科学规模种植—特色产业引领”的发展模式,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而且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推动县域农业科研创新的过程中,息县积极寻求与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黄淼介绍,2023年5月6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带队来到息县,与息县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县域乡村振兴框架合作协议,并为中国农业大学淮河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这一合作,标志着息县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建设“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乡村振兴科技先行示范县”的目标,深化科研合作,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先行示范工程。中国农业大学以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为息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而息县则以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近年来,息县在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23年,以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李保国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息县开展了砂姜黑土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生产投入成本,而且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2024年,孙其信院士团队又在路口乡弯柳树村开展了500个小麦育种材料的选育试验,并在国营息县农场进行了多个小麦品种的展示示范。这些工作不仅为息县小麦育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为后续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外,息县还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息县紧跟农业科技发展步伐,积极引进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和配套农业新技术,农业效益和产品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息县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评为“十大特色基地县”,2021年又与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签订了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县战略合作协议。这一系列举措,为息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弱筋小麦和高油酸花生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上,息县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息县弱筋小麦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以上,通过与省农科院的科技合作,建立了优质弱筋小麦专家工作站,打造了弱筋专用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时,息县还是全省高油酸花生豫花65号最大的繁育基地,通过加强与省农科院的合作,提高了全县花生种植水平,做大做强了产业集群,打造了“全域高油酸花生第一县”的品牌。
此外,息县还积极引进新技术,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多项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如稻茬小麦灭茬免耕带旋播种种植技术示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砂姜黑土麦稻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构建及应用”等。这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业科研领域的最基层单位,息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始终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服务培训三大核心职能,不断精耕细作。黄淼表示,未来息县农科所将继续完善农业科研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对息县农业未来发展,黄淼满怀信心和期待。他相信,在县域基础科研的推动下,息县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农业景象,为淮河乡村振兴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黄淼表示,下一步,息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将继续秉持创新、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不断推动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扫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