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
实时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产经分析 >

郧文聚:土地科技创新托起乡村振兴

2024-12-19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字整理/杜吟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助力区域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日前,首届“息县乡村振兴学术交流会”在河南省信阳市息县成功召开。大会以“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耕地保护及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探讨乡村振兴的新机遇与新路径。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郧文聚在会上作了题为《土地科技创新托起乡村振兴》的报告,深入剖析了耕地红线的保护策略、粮食安全与生态平衡的双赢挑战,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多维路径,指出了技术驱动与法治保障的未来发展方向。

\

郧文聚作《土地科技创新托起乡村振兴》主题报告

  保护耕地红线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

  当前,我国的农村人口与乡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成为诸多挑战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耕地红线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不拆不建肯定没有出路”,但关键在于如何科学规划与实施。

  郧文聚曾组织了一次关于“耕地红线是否该守”的大学生辩论赛,结果显示保护耕地红线的重要性在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并未得到大学生们的一致认可,甚至认为保护耕地红线并非必需。对此他深感忧虑,认为不仅需要从思想层面重视这一问题,还需从科学技术与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探讨。

  郧文聚通过一系列案例点明保护耕地红线的工作需要在思想层面提高重视,在技术层面强化支撑,并在实践中实现精准管理与科学规划。

  以黄河流域为例,巴彦淖尔地区的黄河灌区长期面临盐碱地治理、退水污染等严峻问题。退水不仅携带盐碱,还夹杂着农药、化肥、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等污染物,最终对下游黄河水质造成严重影响。此外,耕地过度利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酸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南方地区面临此挑战,如今连黑龙江地区也出现了酸化迹象,打破了“南方土壤酸化”的传统认知框架。由此可见,保护耕地红线需兼顾数量、质量与生态三方面要求,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确保粮食安全:立足大食物观的系统谋划

  郧文聚在报告中指出,粮食安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耕地保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他强调,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隐性饥饿”。尽管现代农业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了高产,但对土壤矿物质的过度索取已经导致农产品中营养物质不足。这一现象可能带来公共健康风险,因为传统农业生产更多关注产量而忽略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他特别引用了欧洲的研究案例。德国学者通过十年积累的150块样地数据发现,地上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并不一定对应于地下生物多样性的提升,而地下生物多样性的不足会直接削弱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郧文聚指出,这一结论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警示意义,尤其是在改造耕地或开发农业用地时,必须优先保护自然环境,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关于耕地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内在联系,郧文聚认为,农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应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例如,保护农田周边的草地、林地和湿地不仅能够为飞禽走兽提供栖息地,还对改善土壤生态、提升农业系统的韧性至关重要。他同时指出,我国在农田系统保护措施上尚存不足,特别是缺乏对“生态过渡带”功能的全面认识。相比之下,欧洲的一些实践经验显示,合理保留农田边缘的自然区域,可以显著促进地上与地下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

构建农业与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示意图

  打造“高水平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特别是在四川、山东、安徽等地建立“粮仓”工程,这一政策可在各省推广,确保每个区域都能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些工程不仅为区域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全国推广奠定了示范基础。郧文聚进一步指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细化土地利用与耕地保护规划。例如,北京划定市级和区级耕地保护区的成功经验,有效优化了城市发展空间结构,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推动乡村振兴:从空间规划到生态优化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其关键在于优化人口、土地和产业的空间格局,同时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质量。郧文聚指出,当前我国乡村空间结构中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村庄用地结构单一、建设水平滞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还阻碍了城乡融合的深入推进。

  在探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时,郧文聚强调,李强总理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提出的“乡村空间是城市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展现了对乡村发展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的高度重视。这一论述强调,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承载着生态价值与美学价值,还是城市居民获取自然资源和休闲体验的重要区域。因此,他建议,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时,应充分发掘乡村的综合价值,避免过度强调经济效益而忽略其生态和社会功能。

  郧文聚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强调当前需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生活质量提升三方面同步推进。他指出,乡村振兴是一项多目标并行的复杂任务,需要协调各方资源与力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大力发展建设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从科学研究到政策实施实现了全链条贯通,为乡村振兴构建了完整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他呼吁各地区要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整治,着力打造系统化、生态友好的乡村空间。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注重从区域整体发展出发,统筹考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居民生活,努力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管理与空间治理示意图

  科技创新赋能:构建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新格局

  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郧文聚指出,通过整合土壤学、生态学、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可以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土地科学研究框架,为农业与乡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在乡村生态系统建设方面,恢复草地、湿地等生态过渡带的功能,不仅能够促进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协调发展,还可以显著优化农业生态系统,提升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在未来发展方向上,郧文聚提倡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他建议全国范围内推广“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模式,以构建生态友好型乡村空间。同时,应结合区域特点,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粮仓”工程,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例如加强道路、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助于为农村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此外,制度与法治是实现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的关键保障。自然资源的管理需要依靠科学的制度与法律体系,确保国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部作为“两统一”部门,应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高校与地方政府需要协同努力,通过培养专业化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政策与实践,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从耕地红线的保护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再到科技创新的赋能,我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这一进程需要政策引领、科技支撑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规划、创新治理和法治保障,打造一个可持续、现代化的农业与乡村发展新格局,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扫码投诉

手机扫码

快速投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Copyright © 2002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