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霞:中国农业大学云南乡村建设实践经验分享
2024-12-19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区域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日前,首届“息县乡村振兴学术交流会”在河南省信阳市息县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以“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耕地保护及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旨在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机遇与新路径。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唐丽霞教授分享了学校在云南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国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领域持续发力,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及其团队已在云南、重庆、广东和海南等地建立了4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其中31个已投入运营,13个正在建设中。特别是在云南省,中国农业大学已在昆明、昭通、曲靖、临沧、怒江等地建立了35个示范村,28个已完成核心区建设并投入运营。
唐丽霞介绍中国农业大学云南乡村建设实践案例
会上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在云南不同类型乡村的建设实践案例。其中,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伴镇瑶族村寨“河边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实验”通过发展新业态产业,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形成了复合型农业产业,实现了农户收入的持续增长。“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则以“三力融合”机制为核心,探索将城市动能引入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此外,“昭通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临沧小农发展驱动乡村振兴实验”“怒江农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实验”“曲靖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实践案例也各具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云南乡村建设实践中,中国农业大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四个结合”与“四大机制”构成了其核心策略。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新业态的培育、闲置宅基地资源的激活以及乡村与城乡的融合发展,“四个结合”全面推动了中国农村地区的振兴进程。在此过程中,强调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决策、建设、经营和受益主体,建立了服务保障的组织机制、建设机制、经营机制和受益机制,即“四大机制”。在业态打造方面,学校注重培育现代性业态,打造服务型设施和进行村庄微景观改造,以提升乡村品质和人居环境。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为云南省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未来,中国农业大学将加强与各方的交流合作,继续深耕乡村振兴领域,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扫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