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
实时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药+”成为新流量密码?养生“神器”还是营销“噱头”?

2024-08-27   中国质量万里行   李颖   点击:

  当中药与冰淇淋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近日,一类名为“中药冰淇淋”的新式甜品备受追捧,并相继出现在上海、武汉、哈尔滨等城市的冰淇淋门店中。热门口味如薄荷、烟熏乌梅、山楂等,常常一上线就卖断货。“中药+冰淇淋”的组合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议不断。

\

  中药冰淇淋走红

  最先出圈的是上海的一家网红冰淇淋品牌,其推出的中药草本口味的冰淇淋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众多顾客排队购买。

\

  从某团购平台的菜单来看,店内的冰淇淋口味有16种,每种冰淇淋都融入了中药草本元素,并标注出草本功效,如“桂圆红枣米浆”能安心宁神、“八仙果”能止痰化咳、“龙参茉莉青柠茶”能大补元气等。该店称主打草本Gelato(意式冰淇淋),使用复方草本制作冰淇淋,尽量还原中药味道,但并不苦涩,适合大众口味。

  价格方面,双拼(120g)、三拼(150g)、家庭装(500g)的价格分别为38元、45元、150元。此外,店内还售有如“苦行僧甘梨水”等中药茶饮,均价20元左右。据介绍,门店产品以冰淇淋为主要原料,只是混入一些草本增添风味,强调了新中式草本、药食同源的概念。除了将中药加入冰淇淋中之外,顶料也可以添加中药,如东北长白山人参每份12元,冬虫夏草每份18元。

  对此不少消费者表示:“冰淇淋口味确实还原了中药”“很有创意”。

\

  不过也有人质疑,明明吃中药的时候,医生都会叮嘱不能吃冰,这次直接中药冰淇淋,是不是有点“朋克养生”?

\

\

  专家:没有养生功效

  加入中药的冰淇淋是否真能做到美味养生两不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明确表示,中药冰淇淋并没有养生功效。

  首先,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寒凉食品因性质属寒,容易导致人体内阳气受损,影响脾胃功能。换句话说,吃冰淇淋这类寒凉的食物,本身就不利于养生。

  其次,中药首先是药材,除了药食同源的食材外,不允许将任何其他药材添加到普通食品中。

  再次,中医讲求对症治疗、辨证施治,冰淇淋中的中药配方是否适合个人体质,需要专业医师判断。如果不适配,不仅起不到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最后,即使是药补食疗,也需要长期食用才可能见效,但从营养学角度看,并不推荐人们长期食用各种冰淇淋。

\

某社交平台截图

  多家药企入局“中药+”

  事实上,中药跨界食品领域已不算新鲜事。近年来,无论是早前受到追捧的中药茶饮、面包,还是现在的中药冰淇淋、雪糕,打着新中式草本概念的中药食品都受到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而今年,多家中医药企业开始走精细养生、即刻滋补路线,将三七、藿香、柴葛等中药材与眼罩、酸奶、冰淇淋、咖啡等结合,推出特色产品。“中药+”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关注。

  例如,有媒体报道,在最近的行业展会上,扬子江药业展台展示了龙凤堂黄芪咖啡,将其明星产品黄芪精与咖啡相结合,黄芪精具有健脾补气的功效。根据8月9日消息,长药控股在互动平台答复投资者提问时提到,“公司下属子公司宁夏长药良生已推出了多种茶饮和药食同源产品,包括以道地枸杞、黄芪为配方的养肝茶15种、祛湿茶20种、八宝茶9种以及压片糖果等多种药食同源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个品牌专注于提供这类产品,包括“陆藜·开了个方子”“青楠五味茶”“椿风”“知嘛健康”和“百草间”等。其中,“陆藜·开了个方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百余家门店,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和四川等20多个省份。而“青楠五味茶”也在全国多省开设了数十家门店。

\

  “中药+”成为新流量密码

  “中药+”之所以火热,源于商家敢于寻求创新,进而精准捕捉了市场的细分领域和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这种个性化需求的背后,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有着对中医药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追捧。

  基于内心深处的集体性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年轻人群体对这类“周边”的需求,商家正好看到了这种潜在需求。就此看来,这类甜品其实也带有一定的“文化味儿”。

  而“中药+”赛道走红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当下年轻人的新消费习惯——吃得健康、追求“三低”(低脂/低卡/低糖)、天然有机。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如今许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饮食作息不规律,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在养生防病方面具备优势。

  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只有列入食药物质目录的物质才能作为食品原料使用。2002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并附上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及“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202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又发布了《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要求“产品标签标识和经营中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健康管理部副主任医师王一战表示,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不同体质的人适宜的中药配方不同。虽然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中药加食品是否符合这一理念,以及能否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其药用价值,有待考证。“尽管中药咖啡、中药冰淇淋以及奶茶雪糕等形式,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养生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并不适合吃,吃完这些食品以后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王一战提醒,中药成分的安全性特别重要,包括是否有毒副作用,是否适合长期食用,以及是否适合特定的人群,比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都需要评估。

  因此,无论是生产厂家还是监管部门都有必要对这类产品进行更严格的监管。而对消费者而言,也应保持理性认知,在了解个人体质的基础上享受美味,才能真正收获健康。

扫码投诉

手机扫码

快速投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Copyright © 2002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