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打击假冒伪劣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杨红灿局长详解《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
为加强与民生相关的重点领域假冒伪劣治理,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印发《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以下简称《方案》)。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局长杨红灿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专访,对《方案》进行了详细解析。
瞄准放心消费
中国消费者报:杨局长您好,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市场监管总局为什么要出台《方案》,希望达到什么效果?
杨红灿:出台这个《方案》,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市场的治理,严厉查处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净化生产源头和流通网络,有效遏制假冒伪劣高发多发势头。
去年9月12日,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总局干部大会的讲话中提出,“要在全系统开展以打击假冒伪劣为重点的综合执法行动。一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集中开展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假冒伪劣、傍名牌等问题的专项治理;二是围绕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集中开展婴幼儿食品、校园食品、保健食品、小餐饮、网络配餐等食品安全专项治理;三是以电商平台整治为重点,集中开展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假海淘、涉嫌垄断等专项治理;四是围绕媒体曝光的虚假认证乱象,集中开展虚假认证、买证卖证、乱收费等认证领域专项治理。由执法稽查局牵头,抓紧制订工作方案,明确阶段性目标,力争用几年的时间,确保老百姓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执法稽查局会同有关司局起草了《方案》,共分为6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到第五部分围绕“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电商平台”“认证领域”提出了四大专项治理任务和措施;第六部分提出了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为执法办案提供支撑;第七部分明确了保障措施,确保假冒伪劣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是市场监管部门,乃至其他行政部门共同的工作。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协同优势,强化技术支撑,推进社会共治,通过稳步有序开展专项治理,查办一批假冒伪劣大案要案,净化生产源头和流通网络,有效遏制假冒伪劣高发多发势头。争取到2021年,市场监管综合执法能力和监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老百姓买得更加放心,用得更加放心,吃得更加放心。
着力四大任务
中国消费者报:集中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治理是《方案》确定的四大专项任务之一,市场监管部门将如何开展治理呢?
杨红灿:一是要加大农村市场监管力度,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假冒伪劣商品、“三无”产品要追踪溯源,铲除销售网络,清理生产源头。
二是集中开展农资及农产品专项执法。开展“农资打假下乡”行动,严厉查处不符合标准、虚假标识及无证生产等质量违法行为;依法打击生产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或明示标准的产品、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商标侵权、傍名牌及冒用、伪造地理标志等违法行为。
三是大力加强“山寨食品”治理。从生产源头、流通渠道、消费终端入手,全面治理农村“山寨食品”;强化食品商标保护,并对违法生产经营者以及为其提供商标、广告、认证、包装等服务的经营者,依法进行全链条查处;加大对标签标识声称具有特定成分、含量等食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抽检不合格的食品,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四是严厉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强化广告导向监管,加大医疗、药品、食品、保健食品、金融投资等领域广告监管力度;突出重点传统媒体、重要互联网媒介广告抽查监测;制定出台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的审查标准和程序。
中国消费者报:市场监管部门准备如何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杨红灿:首先是开展特殊食品监管专项行动。聚焦“一老一小”,加大对保健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抽检力度;开展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重点检查保健食品标签标识、宣传材料、广告等未经批准声称保健功能、宣称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含有虚假宣传功效等违法行为,以及不按照批准内容组织生产、擅自改变生产工艺、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药物)等违法行为;开展流通环节婴幼儿配方乳粉标签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按照产品配方注册的标签进行标识标注。
其次是加强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联合教育部门持续开展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加大对以学生为主要供餐对象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检查力度;配合教育部、卫生健康委研究起草《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
再次是推进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分级管理制度并逐步在全国推开;编写《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操作手册》,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提供依据;开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以加工经营面制品的餐饮服务为重点,部署开展铝含量超标问题专项治理。
最后是强化食品安全预警和标准工作。创新食品安全预警方式和食品补充检验、食品快检等工作方法,积极参与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大对食品掺假掺杂、非法添加等检验方法的研制力度;多角度、多形式向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振消费信心。
中国消费者报:对电商平台,市场监管部门将如何开展治理?
杨红灿:首先将严厉查处网络违法经营行为。强化对虚假宣传、虚假促销、刷单炒信、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的监测和治理;以网络销售的食品、药品、电子产品、半导体、汽车配件、儿童用品、老年用品等社会反映集中、关系生命健康、影响公共安全的消费品为重点,打击电商领域侵犯知识产权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
其次是强化对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运用行政约谈、行政指导、行政处罚、宣传引导等手段,督促电子商务经营者,特别是平台经营者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督促电子商务经营者完善首问制度,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鼓励和引导网络交易平台等经营者建立和完善赔偿先付制度。
再次是着力提升网络交易监管能力。抓好《电子商务法》培训宣传和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制修订工作;加快推进新一代全国市场监管系统网监平台建设,提升运用技术手段发现违法线索的能力,提高监测监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加快研究制定电子数据取证指导意见,解决网络违法案件查处过程中取证难题。
还要大力推动网络监管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网络市场监管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电子商务法》与相关法律在执行中的衔接;引导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网络市场治理,逐步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沟通顺畅、综合协调的网络市场监管格局。
中国消费者报:本次专项整治还包括对认证领域的专项治理,这方面准备如何开展呢?
杨红灿:集中开展认证领域专项治理是本次整治的重点任务之一。市场监管部门将严厉查处列入CCC认证目录的产品未经认证擅自出厂、销售、进口,伪造、冒用、买卖CCC证书,以及认证证书撤销或暂停期间,不符合认证要求的产品继续出厂、销售、进口等违法行为;针对电线电缆、小家电、儿童用品、电工产品、机动车、消防产品、有机产品认证等重点领域,组织部分地区市场监管部门面向当地实体市场和大型电商平台开展认证有效性抽查,并公示不符合认证要求的获证产品,指导并督促相关认证机构依据有关规定对该获证产品进行处理;获证企业、相关认证机构存在违法行为的,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加强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获证企业、产品的联动监管,依法严厉查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超出批准范围从事认证活动、增减遗漏认证程序的认证机构,以及窜改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数据和结果等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的检验检测机构;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检验检测认证活动和伪造、冒用、买卖认证证书或认证标志等行为。
开展认证实施机构专项监督。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组织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认证(体系、产品、服务)等领域的认证实施机构专项监督工作。
加强CCC认证产品在线核查。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的CCC认证信息数据对接,在线核查电商平台的家电、玩具、插座等CCC认证产品,对无证或证书失效的产品作下架处理。建立CCC认证风险“双向”反馈机制,动态收集电商平台的内部抽检信息和消费者集中反馈的安全隐患问题,实施认证产品风险监测和大数据监管。
构建长效机制
中国消费者报:治理假冒伪劣是一项长期工作,除专项整治外,市场监管部门将如何建立健全治理机制?
杨红灿:坚持打建结合,建立健全治理假冒伪劣机制也是市场监管部门的目标。首先要完善投诉举报受理处置机制,逐步整合原工商、质检、食药监、物价、知识产权等投诉举报电话,和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投诉举报渠道,全部由12315平台受理,并且落实举报奖励制度。
其次是要建立跨区域执法办案协作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线索通报、证据移转、案件协查以及检验鉴定结果互认等制度,对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形成全链条打击。
还要加快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逐步实现日常检查“双随机”方式全覆盖;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依法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建立健全企业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和信用修复制度,完善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各项惩戒措施落地。通过一系列加强组织领导、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监督以及完善保障措施,相信能让假冒伪劣整治行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