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停牌近两个月后,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大昂立”,600530.SH)重组折戟。
交大昂立早在2001年就已上市,是国内保健品行业的老牌企业,公司保健品业务近年来发展持续低迷。《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交大昂立最近5年年报发现,2012年时,公司保健品业务营业收入还同比增长9.70%,毛利率同比增长1.67%,从2013年开始,该项业务营业收入逐年下滑,而毛利率也不断缩水。2013年~2016年,交大昂立保健品业务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14%、-14.17%、-24.52%、-11.01%;同期毛利率分别同比增长-2.52%、-0.02%、-3.49%、3.89%,在2016年才有所反弹。立足保健品主业,交大昂立在大健康领域的布局也进展不顺,除去此次失败的重组,目前只取得了中国泰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公司2016年发布的14.72亿元定增计划,目前尚无进展。
主营业务常年颓势不减,交大昂立也被外部资本盯上。最新数据显示,周传有及其一致行动人已持有公司超过5%的股份,构成举牌,举牌者同时表示未来12个月内拟继续增持不超过10%的股份。
1月17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交大昂立方面表示,举牌方已来函表示,增持公司股份是出于对大健康产业及上市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信心,此次增持不以谋求实际控制权为目的。
收购万通药业折戟
2017年11月13日,交大昂立抛出《关于重大事项停牌的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当日起停牌。2018年1月3日,交大昂立发布《关于终止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告》,公司股票于1月5日复牌。从停牌到复牌,前后尚不足两个月。
公告显示,交大昂立本次拟重组标的公司的资产为通化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通药业”)实际控制人潘首德家族所持股权。万通药业主营业务为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
“公司拟通过并购与公司战略发展相契合的标的资产,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公司的品牌优势和科技领先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实力,有效提升资产规模和持续盈利能力,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在提及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背景和原因时,交大昂立方面如此表示。
不过,记者发现,交大昂立此次拟收购标的存在瑕疵。天眼查信息显示,万通药业存在一定的司法风险,包括一定数量的合同纠纷,另外,其药品也曾被食药监局数次判定为不符合标准规定。
2014年底,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当年第三季度药品抽检结果。检测发现,由万通药业生产的消炎利胆片被检存在性状不合格问题。而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抽检不合格药品结果中,万通药业生产的“六味地黄胶囊”位列其中,不合格项目为“水分”。
对此,交大昂立方面对记者表示,据公司了解,万通药业自身拥有内部控制机制,上述提及的合同纠纷等涉及的资金占万通药业的营业收入比例较小。不过其同时表示,万通药业虽然因该等产品抽检不合格收到国家药监部门通报,但该等处罚是否构成标的公司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尚待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定。
记者注意到,交大昂立在资本市场的动作并不算顺利,除此次收购万通药业折戟之外,公司曾于2016年4月抛出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募集资金总额高达14.72亿元,如今两年时间即将过去,该定增方案仍未落地。
“公司非公发项目相关工作正在保持与有关方面沟通,有关事项尚在协调过程中。”交大昂立方面回应称。
陷入发展泥潭
交大昂立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的背后,是其颓靡的发展现状。
资料显示,交大昂立的主要业务是保健食品、食品、益生菌等的研发、生产、销售,其中,益生菌是公司的核心品种,公司2016年年报显示,保健品业务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达2/3左右。过去五年,交大昂立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93%、-2.21%、5.84%、-30.92%、0.17%,陷入发展泥潭。
另据市场调研机构报告指出,今后5年,全球整个益生菌市场的规模将会增长到160亿美元,今后10年达到5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8%。中国益生菌市场发展前景同样巨大,预计到2020年益生菌产品规模接近850亿元。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告诉记者,国内益生菌市场目前年增幅大概在16%左右。
国内益生菌市场规模较大且年均增速较快,但相应行业红利并未充分体现在交大昂立的业绩上。在交大昂立财报中,公司并未单独披露益生菌相关产品的销售情况,不过,益生菌所在的保健品板块营业收入逐年下滑,而毛利率也呈整体下滑态势,公司业绩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
在朱丹蓬看来,交大昂立益生菌相关产品没有精耕快消品市场,主要走的是保健品的渠道、特渠以及团购渠道。交大昂立目前市场曝光率不高,在其受众中有一定的品牌美誉度,但是在大众市场,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相对而言比较弱。“七八年前昂立还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品牌,这几年基本上都没有声音了。”
尽管如此,交大昂立近年来还是在不断压缩销售费用。记者梳理发现,自2012年交大昂立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0.73%之后,销售费用呈整体下滑态势,2013~2016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同比增长-5.96%、-13.02%、8.17%、-36.76%。
交大昂立销售费用的持续减少是否有其商业合理性,如何保证公司产品的正常营销,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趋于停滞,是否与压缩销售费用有关?对此,交大昂立方面仅表示,由于近年来公司产品结构和销售渠道出现调整,导致销售费用结构发生变化。
朱丹蓬告诉记者,压缩销售费用肯定会对交大昂立品牌的美誉度和产品销售产生影响。“交大昂立产品本身问题不大,但现在的问题是消费者买不买账,通过什么渠道去认知和消费昂立的品牌,这才是最重要的。交大昂立以前也大力推广过,但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后,不断收缩销售费用,不断变换营销推广模式,不过,通过电视购物、电商、微商去营销,消费者并不一定会接受。”
新进场者破局难
记者了解到,发展颓势下,交大昂立近年来也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丰富产品体系,并寄希望于通过加强在益生菌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破局,与此同时,外部力量也在试图改变这家校办企业。
2015年6月,葛剑秋通过旗下的衡锋投资买入交大昂立股份,并通过增持、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等方式,进入交大昂立。随后,交大昂立聘请葛剑秋为公司常务副总裁。葛剑秋曾任上药副总裁,有着丰富的大健康产业资本运作经验和资源,曾促成原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药业三方合并,并帮助上药实现H股上市。
安信证券在当时的研报中曾对葛剑秋的加盟寄予厚望,认为葛剑秋此次入主主要负责交大昂立大健康业务未来规划及发展,未来或将在保健品领域的产品研发及线上平台搭建、医药领域的供应链整合等方面有所突破,公司转型进程或将提速。然而,曾被寄予厚望的葛剑秋于2017年4月辞去了公司副总裁兼董事的职务,交大昂立的业务也依然没有明显起色。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即便是葛剑秋的加盟也改变不了交大昂立的现状,因为企业高层有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交大昂立不算是很开放型的企业,优秀人才进去后并不能快速扭转公司经营现状。”
如今,新进场者浮出水面。2018年1月8日,交大昂立公告表示,近来获中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恒石投资、汇中怡富一致人举牌,举牌者同时表示未来12个月内拟继续增持不超过10%的股份。其中,中金投资集团与恒石投资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周传有,而汇中怡福的实控人为周传有老婆的哥哥胡承业。
上述分析人士认为,新的投资方进场会对交大昂立的发展产生影响,但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未必会起到实质性效果,“因为新的投资方进场后如果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去改变甚至是颠覆一些东西,肯定会触动原有利益方。校办企业通常有两条线,一条是经营线,一条是科研线,往往是科研线占主导,经营线上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