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专盯老年人下手:揭秘理财骗局如何“请君入瓮”?

2017-09-26 17:02:58    中国质量万里行    记者/申杰    点击:

  摘要:如今各大电视台、报纸都会看到很多老年人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而被骗的报道。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从老年人投资存在陷阱分析出老年人投资的心理盲目以及客观盲区。

\

  近年来,很多投资理财的骗局纷纷盯上了老年人,利用高利息回报为诱饵,把老年人一生积蓄的养老钱以理财的名义收入囊中,等老人需要用钱要去支取的时候无法兑现,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上演了无数的家庭悲剧。

  在各种跑路,兑付困难频发的今天,记者发现,在被坑骗的人群中,老年人的身影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小公司跑路后,堵在门前维权的只有老年人。比如近期爆发的e租宝事件,投资人中老年人的比例竟然高达90%,一些老年人甚至把养老钱及善后钱都搭进去了。

  24%高利率理财暗藏骗局 投资者家破人亡

  2015年11月,上海的黄老先生给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一辈子的积蓄都被骗走了。“现在家破人亡,想死的心都有”。老先生今年75岁,如今退休后本应颐养天年却遭遇了如此沉重的打击。

  黄老先生膝下有一子一女,而且都已经各自成家,原本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却从2015年5月开始出现了裂痕,并最终演变成父女反目。黄老先生说,这一切的起因是之前他从女儿那里借来的五万块钱。

  当女儿的公公重病住院急需用钱的时候,黄老先生却一分钱也还不出来,因为没钱,女儿的公公没办法接受治疗,不久便去世了。最终女儿把突发的状况全都怪罪在借走她五万块钱不还的父亲黄老先生身上。而黄老先生把他从女儿那里借来的五万块钱,连带自己与老伴儿一辈子的积蓄全部用于所谓的理财投资。

  据黄老先生讲,他把钱全部投给了“深圳市中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承诺按照一年24%利息计算,黄老先生用于投资的31万元,一年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净赚7万多元。黄老先生心想,靠这每年七万多的利息,退休生活可以高枕无忧了。但黄老先生得知女儿的公公病重急需用钱,他还是决定撤回这笔在他看来稳赚不赔的投资,不料,这钱却怎么都要不回来了。这时,黄老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高额回报只是一个骗局。最终他非但没把自己投资的31万元追回来,还因为赔掉了亲家的5万元“救命钱”,造成父女反目。

  和他一样的还有江苏常州的王老先生,他也投资了这家深圳公司。

  经不起高息诱惑的王老先生,不仅自己投资了3万元,还劝说自己68岁的亲姐姐,跟着投了6万元,结果姐弟俩双双竹篮打水一场空。吴老先生今年63岁,他和湖南长沙所有被骗的老年投资者,共同成立了一个维权委员会,起初他们还抱有侥幸心理。想以不报警作为交换条件,向投资的深圳公司讨回投资款。对方答应九月份(2015年)就还钱,但是后来就联系不上了,大概有1900多万元,只讨回来20多万元。

  一千多万的投资款,最终仅追回20多万,和上海的黄老先生、江苏的王老先生一样,湖南长沙受骗的四百多名老年投资者,这才转向警方报警求助。“深圳市中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3月份在深圳注册成立,公司总部虽然设在深圳,但在不断增加的受害老年投资者当中,却很少有深圳本地的受害者。因为如果在深圳集资,一旦资金链断裂,这些受害者很快就能找到幕后的经营者和相关负责人。离深圳比较远的地方设立分公司,由于受害者是一些老年人,年老体弱,很难进行维权。

  据了解,如今在很多大城市打着投资理财的空壳公司,借用高利率吸引老年人持续投资的现象较为普遍。一般都是24%到48%利率不等,当老人投资第一笔开始便就上钩,通过不断的限额提升利率蛊惑老年能够迅速暴富。而实际上,大部分投资的老人从未真正看到现金,当老人投资的钱快到期之时,这些所谓的理财公司便就诱惑老年人继续加大投资能够赚到更多的钱,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手段屡试不爽。

  理财公司常用的骗局手段

  记者发现,许多老年人投资理财产品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实际上部分理财公司早就设计下的圈套,这种侥幸心理往往会把老年人推入无止境的投资旋涡中。

  那么,那些所谓的理财公司究竟是怎么诱惑老年人的呢?

  首先,许以小恩小惠。很多线下理财公司招揽投资人的主要手段是宣讲会、投资人见面会等。活动现场会发一些纪念品,小到水杯、挂历,大到微波炉、洗衣机,花样繁多。一听有免费的东西可以领取,老大爷老奶奶们呼朋唤友,纷纷前去捧场。

  第二步,亲情炮弹、感情牌。人到场了,戏就该开演了。“理财培训师”知道怎么样才能取得老人们的信任,“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的叫着,感觉比亲儿子都亲(要钱的时候,你是他大爷,还钱的时候,他是你大爷)。如果现场拿不下,过后时不时打打电话、登门拜访,让那些亲人不在身边的老人们感到亲情的温暖。

  第三步,高额诱惑。一旦彼此关系到了,理财公司的獠牙也就露出来了。“我们公司的产品收益多么多么高,银行的多少倍,每个月投资收益就可以支付平时的生活开销,投1万,利息能满足一个月的水电,投50万,就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了,比坐吃退休金好的多。”老头老太太们一听,这挺好,钱放银行也是放,做个理财也一样,这孩子人又勤快,嘴又甜,能帮一把算一把的心态,手一挥,买。

  去年10月,由北京老龄办、致诚公益·北京老年维权服务工作站联合发布的《老年人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风险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针对老年人的此类犯罪主要集中于投资、理财以及购买药品、保健品等方面,被骗老人经济损失个案最高达300万元,52%的老年人因害怕子女埋怨不愿告诉子女,75%的老人遭侵权后会主动寻求帮助,但维权实践中往往遭遇立案难、罪与非罪界定难、挽回损失难等问题。

  为何受伤的总是老年人?

  如今,老年人被骗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为什么老年人总被骗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究其原因,大部分老年人对于社会信息摄入较少,特别是对一些新鲜的事物认识会相对片面。手段高的骗子们常常会利用来年人更关注健康、更轻信崇拜权威的心理特点而请君入瓮。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老年人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而上当受骗。比如一些老年人虽然与子女同住,但因为他们工作繁忙对老年人关心较少、或者子女远在他乡,这些老年人对于亲情充满了渴望。这时候如果有人像亲人般的嘘寒问暖,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会被攻破,掉入骗局而浑然不知。再次还有一些老年人,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丝毫不逊于年轻人,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投资赚点生活费以获得成就感,所以就成为理财骗子们的重点目标。

  对于老年人内心的投资理财需求,香港专家研究分析了全世界价值观调查组织有关38个国家的资料发现,年纪越大,越容易相信他人,而且最可怕的是,年龄越大,越容易相信陌生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神经科学上的研究证实,随着年龄增长神经老化,对种种可疑线索不敏感,容易误判为是可信任、可亲近的,进而导致上当受骗。此外,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机能衰退,为应对因此带来的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安度晚年生活,老人不得不向他人寻求帮助,因此比年轻人更倾向于对他人采取正面评价,更容易信任他人。

  除去老年人投资心理的因素之外,记者发现,老年人屡屡被骗的背后,还有更直接的因素。

  1、理财知识缺乏

  绝大多数老年人缺乏金融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比较封闭,对金融知识了解程度仅仅停留在表面,风险意识也比较淡薄。从而使得老年人盲目进行投资理财,进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从而遭受损失。

  2、爱贪小便宜

  不少的老年人爱贪小便宜,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比如说有骗子慌称自己有珍宝,因缺钱想低价卖出,诱使老年人上当受骗;有的骗子还故意在路边丢下一打钞票或金饰引诱老年人上钩,然后以平分为由,骗得钱财;还有一些所谓的免费抽大奖、免费体验等等,大多是设下的骗局。

  3、过于轻信他人

  过于轻信他人,老年人经常遇到“存款变保单”的事件就是最好不过的例子。一些老年人到银行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由于轻信银行经理的夸大推销之词,“一年利息比普通存款利息高双倍”“投资3年后拿回本金,还有百分之百的分红收益”等等,很多老年人就因过于轻信他人,贪小利而被迷惑,最终落得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4、贪图高收益

  一些老年人想让自己的养老钱保值增值,追求高收益,盲目投资。一些不法分子慌称产品的收益率高达30%—40%,引诱老年人进行投资。记者发现,目前涉及老年人上当最常见的是非法集资案,非法集资大多打着健康、保健、投资等旗号,并以“高收益”、“高利息”“高回报”等方式诱惑老年人,都是一个个美丽的陷阱。

  5、盲目为他人担保

  一些老年人碍于面子盲目为他人签字做担保,甚至把自己的房产证、储蓄存单等借给他人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然而,当贷款到期后,倘若借款人无力偿还这部分贷款,就要求担保人来还这笔债,如果老年人无力偿还,那么银行会依法拿担保人的储蓄,或拍卖或变卖担保人的抵押物来进行抵债等,到时后悔晚矣。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