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打着“虚拟货币”、“互助理财”、“股权”旗号的传销也泛滥成灾。据媒体调查,“五行币”、“恒星币”、“亚欧币”“珍宝币”、“马克币”,以及所谓的“善心汇”、“九千兆”、“长青树”等投资项目,炒作“新概念”、鼓吹“零风险”,线上线下齐用力,诱导许多人参与其中,涉及的资金额不少。
此类金融传销,虽说打着创新的幌子,披着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等马甲,以看起来与普通投资理财无异的投资收益混淆视听,然而拨开重重迷雾,仍不难从其运作模式中发现“拉人头”,利用层层发展下线来获得提成的传销本质。
近日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出了明确而坚决的要求。而金融传销行为恰恰与之背道而驰,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形成极大掣肘。在打击传销方面,我国政府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于金融传销行为,自然也应当坚决遏制。
不让金融传销肆意泛滥,离不开法制建设,离不开监管协调,离不开社会舆论等外在力量的积极监督。无论金融传销如何变换伎俩,如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提高警惕,努力做到如影随形、见招拆招,就会对金融传销的组织者形成威慑。
不过,在充分借助政府行政手段防范打击金融传销之外,社会公众尤当有所作为。毕竟金融传销的诱导对象是社会大众,当大家都能擦亮眼睛,识破金融传销的骗局,不仅做到自己不上当,而且时时提醒周围更多人不误入泥淖,那么,金融传销的组织者纵有天大本事,也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让社会公众在防范打击金融传销活动中发挥作用,至关重要的是提升其金融素养。人民银行近日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从报告来看,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中等偏上,消费者金融知识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具有一定不平衡特征。
面对金融传销从形式到内容的竭力包装,加之其不遗余力地宣传助推,没有相当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理性定力作支撑,人们极易迷失其中。尽管从人行发布的报告看,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总体状况尚可,但以这种现状应对目前金融传销之势仍显不足。何况,消费者金融素养在城乡、区域、职业、收入、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更使这道抵御屏障纰漏百出,很难保证不被攻势凌厉的金融传销抓住软肋,轻意击破。
这些年,在提升公众金融素养上,各级金融机构及其监管部门通力配合,做了大量工作。为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了进一步铲除包括金融传销在内种种金融不法行为滋生繁衍的土壤,促进公众金融素养的提升,看来还需再予加力。侧重点一方面在于着眼社会公众整体,将金融知识普及与金融态度、行为和技能提升并重;另一方面还需瞄准重点人群,尤其重视那些低净值人群,重视边远贫困地区、年龄较大、文化层次相对较低者,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如此统筹兼顾,尽力补足公众金融素养方面的“短板”,金融传销想要改头换面继续实施蒙骗,也就不那么轻而易举。(来源于:上海金融新闻网 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