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保健品营销引发的家庭悲剧,近几年来频频上演,保健品销售乱象屡禁不止。如何规范和有效监管保健品市场,不再让老年人成为骗局的受害者,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尽管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问题突出,但是依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打击保健品非法营销更是出现“蜻蜓点水”的局面。
万变不离其宗的“温情攻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产值超过3000亿元。巨额产值的背后,暴利促使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断升级推销手段,虽然有关部门从严监管,但保健食品乱象仍难绝迹。其中以会议、讲座等形式销售保健品已成为行业内的“标配”推销主要的手段,一些不法分子往往通过相同的招数,向老年人变相推销高价保健品。与此同时,随着老人的警惕性提高,一些新的招数也应运而生,但仍万变不离其宗。
其一,是以“免费牌”吸引上钩。保健品公司在先期推销时通常会采取发放免费日用品、赠送药物、免费义诊等方式,放长线钓大鱼,给老年人制造不花钱就能看病、得实惠的假象。有的企业打出送100个鸡蛋的口号:第一次领10个鸡蛋,第二次带人来给20个鸡蛋,第三次30个,第四次40个……以此“套牢”老年人。甚至有销售人员称,利用大数据的方法统计发现,一个顾客被成功转换,只需要52.7元钱。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保健品销售现场的火爆景象,其实是精心策划的营销噱头。骗子利用各种头衔对自己进行包装,然后夸大产品效果,运用“送礼物”“返利”等手段引诱老年人掏钱购买。一些老年人贪图便宜参加活动,随后就会以“温水煮青蛙”方式上当受骗。
其二,是以“专家牌”强力洗脑。部分不法商家利用所谓的专家做宣传,通过专家讲座、专家义诊等形式,打消老年人的顾虑。
为了宣传保健产品的效果,讲座人往往被冠以国家高级营养顾问、军医老专家等各种头衔。为了让老年人对产品深信不疑,讲座者在宣传方面大做文章,为产品销售做足铺垫。有媒体调查发现,所谓专家,有的竟然是卖保健品店主,经过一番包装,“大忽悠”变成了“大专家”。而在“义诊”过程中,这些骗子经常凭空捏造出一些病症,吓唬老年人自掏腰包买高价保健品。
其三,是以“亲情牌”骗取信任。一些保健品营销人员采取“温情攻势”,通过各种“话术”与老人拉近关系,一旦获得老人的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信息后,会表现得非常热情,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疾病,通过逐步的交流来骗取老年人的信任。
实际上,保健品销售乱局频发的背后,是中国日益加深的老龄化现状。据国家卫计委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而在上海,目前老年人口数量已接近总人口数量的1/3。这给健康产业创造了机遇,也让不少人看到了谋财的“机会”。
深陷亲情关怀的“温柔陷阱”
在保健品销售骗局中,老年人为何总是“受伤”?据国家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老年家庭空巢率已近50%,有的大中城市甚至达到70%。有专家表示,长期和儿女分开或者被亲人疏忽,造成老人情感饥渴。他们对于交流和被关怀的心理诉求很难得到满足。一些儿女觉得“自己说话父母听不进去”,某种程度上也是交流不足造成的。一些老人在推销人员那里获得了表面上的尊重与呵护,特别容易降低对风险的警惕性。
从身体方面来看,大部分老人身体机能下降、活力减退,更容易患病,很多人也抱有“少生病,给子女减轻负担”的想法。与此同时,随着身边老友的离开,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往往更加关注健康。因此,在保健品销售中,不法分子往往会编造或夸大老人病情,宣传保健品的治病效果,利用老人的恐慌达到销售目的;从认知能力来说,随着认知能力的退化,不少老年人的知识结构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辨识能力不足。由于信息处理能力较弱,在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往往选择盲从。在接受信息时缺乏批判精神,对于所谓“权威”的专家声音更是深信不疑。一旦观念形成,很难再去信任和听取不同声音。
从消费角度来看,盲从是老年人购买消费品的最突出问题。老年人在保健品消费中,表现出的群体心理具有鲜明的个体同质性。虽然每一位老年消费者的需求不同,购买倾向不同,但受其归属心理的影响,居住在同一社区的老年群体,为了实现小群体的一致性,往往会形成一致的消费行为。当某个消费者周围的老年朋友对某种保健品十分赞赏、肯定后,就会促成其本人去购买。这在社会心理学上是有研究支持的,群体中的个体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所在群体的压力,而在直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该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老年人大多处于相同时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很容易倾向于一致。
此外,老年人面子观念比较重。研究发现,老年人自尊心比较强,渴望获得认可与赞许。还有一些老人因为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买了,自己不买就落伍了。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怀不足,给了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子女不在身边,防范意识变弱,缺乏亲情关怀,使老人极易中招,陷入“温柔陷阱”。
惩处、监管力度如“蜻蜓点水”
如今因为保健品骗局被坑得血本无归、悲痛欲绝的老人可说是难以计数,被逼上绝境的恐怕也绝不止媒体曝光的个例,对于害人不浅的保健品骗局,无论是警方,还是工商、质监等监管部门,也都在不断地进行整治和打击,可为什么这种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保健品骗局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猖獗,甚至由地下走向公开、由见不得人的欺骗变为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呢?
有业内人士认为,低成本、高利润是销售者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销售保健品动辄收益上万甚至几万元,而一旦被查处,罚金仅几万元,威慑作用不足。此外,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也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不少企业抱着“捞一把就走”的想法搅乱市场,只要没人举报、无人追究,便可“闷声发大财”。
其次,开办保健品商店、公司的行业门槛太低。据了解,各相关部门无论对保健品销售企业的资质,还是对从业人员的从业资质,都没有任何要求,只要办理了营业、税务等执照就可以开张营业,如此之低的行业门槛不仅为一些心术不良的人行骗开了方便之门,更为骗子们创造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变身”条件。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业的低门槛还有一个先天不足和致命的弱点,就是监管部门根本无从监管,可以说,正是这种监管的“先天”缺失,才使得保健品骗局恣意疯涨,也是保健品公司越开越多、骗子的胆子越来越大的关键所在。尽管我国部分工商部门在打击违法推销保健品主要看是否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而针对“骗老型”营销的保健品公司和组织,工商部门打击、查处过多次,但工作人员发现保健品说明书、宣传单上并不存在夸大宣传。
因此,避免让老年人成为保健品过度消费者,子女的作用最为关键。专家建议,子女和社会要多关心空巢老人群体。子女的关爱也是重要的保健品,不能让骗子代替行孝。要帮助老人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避免轻信、误信;要鼓励老人多参加科学的健康普及活动,以正确的方式养生、治病;要常回家看看,避免让老人感到孤单,让不法分子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