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5日上午开始,网络上相继出现了一些报道指向小蓝单车目前已经倒闭,HR甚至已经开始在甩卖办公家具。之后有报道称,小蓝单车公司内部已经人去楼空,仅剩部分技术人员。据称,目前小蓝单车拖欠供应商款项高达2亿元,涉及70余家供应商。
共享单车从发轫到如今批量死亡不过数年。从边缘的悟空单车宣告死亡,到抱团取暖的第二梯队永安行和哈罗单车,再到如今的“第三名”小蓝单车。他们或是困于技术、或是毁于团队,或是囿于政策。但这些表面死亡原因的背后,无非都是简单的一句话,没钱了。
小蓝危机
继悟空单车、町町单车等共享单车公司倒闭之后,小蓝单车被曝也陷入了危机。目前小蓝单车官网已处于瘫痪状态,热线电话无法接通,官方APP无法正常登录。11月16日晚间,沉默数日的小蓝单车创始人兼CEO李刚亲笔撰写公开信,他在信中称,从6月份开始,小蓝单车仿佛受到了诅咒,他跑遍了上百家基金会,但没有换来一笔资金,最终小蓝单车和野兽骑行恶化的财务状况,让订单迟迟不敢下达。李刚说:“关于小蓝单车和野兽骑行,作为一位CEO,我做错了……”他认为,由于错误判断了共享单车“限投令”的实施节奏,致使小蓝单车半年60万辆的投放数量远远少于市场前两家(摩拜和ofo)。
李刚同时表示,“会尽全力挽回和弥补错误”,并宣布与拜客出行达成合作。据称,将由拜客出行全权代理小蓝单车未来的运营,用户可以一直使用小蓝单车。在完成技术对接后,押金用户将免费使用小蓝单车。“我们也会与拜客出行一同增加调度,让更多的小蓝单车与您见面。”
据悉,小蓝单车倒闭传闻持续发酵的起因是,有疑似小蓝单车员工此前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公司已宣布解散;公司HR则在朋友圈卖起办公家具,“95成新办公家具,时尚简约,出手转让”。从而惊动了众媒体,很快有关小蓝单车的消息满天飞。有媒体报道称小蓝单车已经解散了大部分员工,可能会留一小部分产品技术人员,转到别的公司。此外,小蓝单车创始人兼CEO李刚的另一家公司,与小蓝单车一起办公的野兽骑行,除了高管外,其余员工全部遣散(劝退)。更有多家媒体曾赶到小蓝单车公司北京总部,发现已经人去楼空,现场只剩部分技术人员。
公开资料显示,小蓝单车在去年11月22日正式落地运营,相继在深圳、广州、成都、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开展业务。今年1月,小蓝单车宣布完成4亿元A轮融资,由黑洞资本领投,智明星通跟投,估值一度高达10亿元。但是小蓝单车仅运营10个月就开始出现资金紧张迹象。今年3月22日,小蓝单车推出了半年特权卡,费用为199元,只要在有效期内6天有骑行记录且未退押金,180天后即可全额返现。然而等到今年9月22日特权卡进入返现期时,部分用户反映小蓝单车突然强制升至全年特权卡,将用户提现时间推迟半年。随后资金问题大面积爆发。据悉,目前小蓝单车被爆拖欠供应商款项高达2亿元,涉及70余家供应商,大部分供应商被拖欠款项在100万元左右,部分供应商被拖欠款项高达800万元。
实际上,小蓝单车的困境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悟空单车、町町单车、酷骑单车等具备一定业务规模的共享单车品牌已经死亡或者走向死亡。就在11月初,酷骑单车也在资金问题集中爆发后将运营权转交给拜客出行。
“马太效应”
小蓝单车成为近期倒闭的共享单车企业中“最大牌”的一个。而这一曾被市场称作是第三大共享单车品牌企业的倒下,对整个共享单车市场来说无疑具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有分析指出,在ofo、摩拜两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共享单车行业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显现出来,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小蓝单车所显现的马太效应,不止在共享单车领域发生。在创业领域风口转向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下,资本开始越来越聚焦于头部,不再有人愿意充满不确定性的漫长等待,不再有钱愿意光顾那些商业模式的追随者,即使是第三名。
在共享单车贴吧里,有网友展示自己手机上满屏的共享单车APP,数量共有24个之多,包括CCbike、小蓝单车、7号电单车、黑鸟单车、哈罗单车、何在、骑点、奇奇出行、小鸣单车、酷奇单车、由你单车、踏踏、熊猫单车等等。其中很多共享单车品牌早已经不知去向,估计是因为公司规模太小,默默死掉没有引起社会关注。而小蓝单车就不同了,曾被市场称作是第三大共享单车品牌。
不过,看起来更加急功近利的资本,或许可以说是回归理性的抉择——那个被认为是“人傻钱多速来”的创业泡沫时代,事实上正在通过各个行业的“小蓝单车”们的相继死亡而宣告结束。
共享单车其实是“烧钱”经济
据了解,在共享单车玩家中,小蓝单车一直不吝于在单车上下成本,其发布的一代产品造价就达到了1000元,二代产品Bluegogo pro更进一步上探到2000元档位,几乎与摩拜一代的造价持平。截至目前,小蓝单车对外披露的单车投放总量为70万辆,即便全部按照1代1000元的标准来计算,总成本就已达到了7亿元人民币,而其披露的融资总额却仅有4亿元。
这几乎注定了几乎从一开始,小蓝单车就要踏上缺钱的不归路。小蓝单车在今年上半年为了筹措资金几乎绞尽脑汁。首当其中的是挪用用户押金。今年2月,小蓝单车副总裁胡宇沸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曾证实,小蓝单车的用户押金一部分留存,用于客户的退款需求,而另一部分则被挪用于继续生产车辆上。
按照小蓝单车透露的超过2000万用户数据,即便去除其中部分用户为免押金用户,按照1000万用户缴纳押金,押金99元来计算,押金总数就已超过9.9亿元。之后,小蓝单车更是将押金上调至199元。
除了单车昂贵的造价,横亘在小蓝单车面前的另一难题是一线城市激烈的竞争成本。
在二线共享单车玩家中,小蓝单车是少数选择在一线城市同摩拜、ofo硬碰硬的企业之一。李刚的逻辑在于,我的车比你们好骑,用户在同等条件下会选择小蓝而非其他品牌。但李刚忽略了由之带来的两个问题:1、一线城市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家“烧钱”情况严重。2、潮汐现象在一线城市更加明显,对运维的要求更重。
摩拜和ofo的体量显然要比小蓝大的多,车多钱也多。在前期,两家对用户几乎是完全免费,甚至还同各个品牌跨界合作进行各类优惠活动。而现在几乎都收费了。
曾几何时,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纷纷现身街头,红、黄、蓝、粉、绿、橙……从而引发众网友调侃,提醒创业者抓紧时间进场,来晚了颜色恐怕就不够用了。然而一场秋风过去,街头上的共享单车的颜色忽然消失很多,人们胯下骑的、地铁口停放的大多是黄、橙两色单车。
对于共享单车市场经过短暂繁荣就迅速进入洗牌阶段的现象,市场观察人士分析,共享单车其实是一种“烧钱”经济,一辆自行车的造价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够抢夺市场并且维护经营。哪家企业掌握的资金足够多,它胜出的几率就大了。然而共享单车是一个损耗极强的行业。投放在市场上的单车无论是自然损坏还是被恶意毁坏,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的都将是难以估量的损失。而单车的损坏只能依靠继续投放新的单车来弥补,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企业的资金实力考验不小。
而对于创业者来说,在泡沫挤出、梦想破灭的那一刻,或许也是时候停下来反思以往追逐的风口本身。无论是怎样的商业模式,无论是高端路线还是低端覆盖,核心竞争力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一步。如何抛开对互联网“烧钱”思维的盲目追随,探索那些小而美的可能性,这或许是当下创业者的挑战,但却是中国智造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