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我国正式出台了《缺陷汽车产品管理规定》。关于汽车召回,汽车界已经从当初的赞美、疑虑,到见怪不怪了。但对消费者却不是这样一回事,制度保护的就是成千上万的用车家庭。因为一个家庭买一辆车,一辆车承载着未来好几年的憧憬希望。如果汽车企业召回自己的车,或许影响自己对已购车型的评价。但如果不召回,驾驶出了问题,毁掉的将不仅仅是自己的信心,更可能是生命。
遗憾的是,2010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起草了《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到目前来看,条例迟迟未见定稿。现行政策法规对召回的弹性比较大,有的来自企业主动,有的则是政府主动发现,更多的是干脆就不召回,有问题就私下逐一解决,甚至连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没有。此番情景和美国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法规和行政仍然显得不给力,大把企业仍有蒙混过关的机会。
现象一:
自主品牌质量高,不用召回?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按照概率来统计,我国的汽车召回频次和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当有一天,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也开始不定时的宣布召回了,我们的消费环境才算真正成熟。如今的情况就是,自主品牌汽车召回甚少,消费者处于一个尴尬的安全幻觉中。无从判断究竟所购买的自主品牌轿车,是真没问题,还是真没发现问题,或者说问题很多,消费者无从知晓。
现象二:
合资品牌召回,中国缺失?
去年以来,有的国外汽车厂商迫于政府层面的压力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对车辆进行召回。但是这些召回却甚少涉及国内的车型。厂家的解释就是零部件配套商不同、设计标准不同之类。但是中国的消费者就很疑惑,为什么出问题的总是国外的零部件,莫非国外的生产水平比中国的还要差得多?为什么国外有些风吹草动,汽车厂家就急忙召回,而国内的消费者却享受不到这种群体保护的待遇,甚至被化整为零的一一应付过去?
现象三:
召回的威慑力尚待考验
目前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只是部门规章制度,并无相关的法律法规作支撑,管理部门对企业没有强制执行权力,以致一些缺乏召回意识的企业出于种种原因考虑不愿实施召回或未能及时充分地对缺陷产品进行召回。更重要的是,与发达国家的汽车召回法规相比,召回条例在对企业的处罚措施和力度仍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