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 华
“一技成,天下行。”较早尝到甜头的是来自广东华立技工学校2002级现代汽车营销与维修专业学生刘开和。当时,受惠于“知识点、技能点、兴趣点”的个性化培训的他入职不到3个月,就提前结束试用期,成为顺德海南马自达特约销售服务站的销售顾问,并创下单月销售16台车的新纪录。
最近,笔者的一位高级电工技师朋友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人技师,就是一个“一技成、天下行”的例子。他由于多次排除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疑难杂症而名声大噪,受请到多家同类企业排除控制系统故障而更加声名远播。
这几年不少企业兴起了“一岗多证”热,追求“一岗多能”,但其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所期望的那样。不少吃了苦头、学艺不精的员工又重新回来,练起了独门绝技,有的已“修成正果”,成了“一技成、天下行”的专门人才。
当前,我国企业一线生产技术骨干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令人尴尬,在生产工作中拥有“绝活”、掌握“绝技”,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更是凤毛麟角。
现在,一线技术工人素质偏低,特别是一流技术工人的短缺,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而且减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据报道,目前中国企业平均产品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每年的损失近两亿元。一些企业由于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眼睁睁地看着订单被别人抢走了,因为他们的企业没有人能“出活儿”。我国一些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往往是在终端的技术操作工艺上“卡”了壳,缺少“一技成”的绝活。据一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6亿名员工,其中技术工人7500万人。而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中级工占30%,高级工仅占5%左右,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30%至40%的水平相差甚远。在全部企业工人中,74.1%的工人没有技术等级,而早在1980年德国非技术人员的比重已仅为21.5%。
企业可以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甚至可以移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不能引入大批的技术工人。如今,在各类岗位的激烈竞争中,用人单位普遍对复合型人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如果片面追求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造成各类技能人才学艺不精,看似什么都会一些,但往往关键时刻“掉链子”,最终也难称之为复合型人才。俗话说,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鲜。如果每种技术都浅尝辄止,或者说是只会多打几套普通花拳绣腿,从哪一方面来讲都不如练就一招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的过硬工夫管用。因为在企业里,大量需要的是每一个岗位上技术精湛的员工,最缺乏的也是能够在本职岗位上拿得起、放得下,拥有“金刚钻”,敢拿“瓷器活”的技能尖子。
如果企业的每个岗位都有了“一技成、天下行”的人才,那么,企业也就绝对不会因为缺少高级技能人才而发愁了。拥有了“一技成”的员工,不但在本企业、本岗位会受到尊重,不愁在企业得不到重用而没有地位、挣钱少,而且因企业倒闭、破产下岗时,再去其他企业寻觅一份称心的工作也绝非难事。企业拥有“一技成”的员工多了,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就可以得到遏制了。因此,企业在大力提倡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今天,仍需鼓励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勤学苦练,掌握一门高超技术,打造自己的看家本领。
《中国质量报》
赵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