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满意 海西之福
厦门检验检疫局着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推动跨越发展
郑雨茹 吴俊杰 文/图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前右二)在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调研
福建省省长黄小晶(右二)在厦门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调研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以詹思明局长为首的新一届党组成立以来,厦门检验检疫局加快科技投入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拓展服务空间,科技实力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增强。据统计,近4年来该局获国家及省部、厦门市级各类科技奖励33项,其中:国家级和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进步奖11项,省市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级和省级标准贡献奖两项。
中央领导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贺国强和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等领导多次深入考察厦门检验检疫工作。用“你们的手段是科学的、设备是先进的、服务是人性化的”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该局以科技支撑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并且寄予厚望。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十分关注这家国家质检总局驻闽直属机构主动发挥科技优势的作为及成效,实地考察,当面肯定。孙春兰说,“厦门检验检疫设施投入到位、通道设计合理、通关措施科学”,要求“持续提升科技兴检水平”;黄小晶指出,厦门检验检疫局工作让省委省政府满意,来自厦门检验检疫的支持确为海西之福。#p#副标题#e#
首届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研讨会在厦门举办(前左发言者为厦门检验检疫局局长詹思明)#p#副标题#e#
利用实验室开放月活动向社会各界进行各类检测专业技术讲解#p#副标题#e#
全力打造一流的科研工作平台#p#副标题#e#
率先与台湾检测机构开展比对活动#p#副标题#e#
严把食品安全关#p#副标题#e#
科技为通关服务,二者实现完美结合#p#副标题#e#
厦门检验检疫局局长詹思明(右一)与国家质检总局标法中心主任王霓霓(右二)代表双方签订涉台检验检疫战略研究合作协议#p#副标题#e#
率先全国研发出入境电子海图系统#p#副标题#e#
国家级重点检测实验室科技人员下乡#p#副标题#e#
罐头检验科研人员开展检测对比活动#p#副标题#e#
#p#副标题#e#
拓展服务空间
指导台湾电动摩托车生产企业开展低碳新技术研发#p#副标题#e# 自2007年以来,国家质检总局领导支树平先后两次来厦调研,以“四个更加”和“七个走在前”等要求寄语厦门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厦门局)。厦门局牢记嘱托,始终把服务海西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
应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走在前头。发挥人才优势,形成及时追踪研究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机制,支持企业扩大产品出口。机电专业专家针对欧盟G/TBT/N/EEC/272号通报草案中电视机能效等级划分过于复杂、能效等级提高到A级以上存在的难度、功耗测量标准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得到欧盟委员会的采纳,取消执行。这是WTO成员中发达国家首次正式完全接受我方评议意见,废除拟实施的技术法规。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走在前头。自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来,第一时间设计合成了针对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率先全国应用出入境船舶AIS电子海图监控系统,研发并采用红外成像仪与视频监控集成系统,自行研发口岸核和辐射监测仪,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处置流程,口岸查获率全国一流。
探索检验检疫电子化走在前头。参与福建电子口岸平台建设,自主研发并启用了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电子闸口等7个系统,通过电子闸口发出核查、布控、放行等指令,实现了对所有出入境集装箱货物全面监管,以及港区、堆场现场操作与检验检疫查验、放行的有机衔接。启动新一轮出口电子监管系统推广应用,实现了出口企业和产品100%电子监管,将报检批合格评定与企业分类、产品风险评估、预警信息及日常监督管理有机结合,综合判定,为质检系统内首创。实行集中审单制度,通关速度比传统审单模式提高三分之一。率先全国试点建设检验检疫监管区,国家质检总局在厦门召开了积极支持参与口岸物流便利化现场会,将此誉为“厦门模式”。
探索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对台交流走在前头。在近百项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科学项目中,有10多个应用成效显著,加快了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利用厦门局有关毒死蜱降解方法研究的最新成果,速冻毛豆企业每家每年约挽回150万元损失。有关两岸检验检疫制度研究成果,也为大陆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了参考作用。
创新体制机制
专门成立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突击队#p#副标题#e#
着力探索建立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适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科技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科技管理办法和作业指导书,实现了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创新科技项目管理平台。从2007年起,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项目管理,解决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多方调研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并发布实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规范了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同时修订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提交局务会审议发布了实验室非标准方法管理规定和重点实验室业务技术信息管理规定。
全面推进科技效能管理。为更好地调动科技人员主观能动性,将科技工作纳入部门及个人年度绩效考核,制定了考核评分办法,对各单位的科研、制标、发表论文、科技活动等实施目标管理。把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列为厦门局绩效考核指标之一,为每年多报科研项目实施加分,立项数量和质量取得重大突破。近4年共完成各类科技成果35项,完成标准制修订项目71项,其中国家标准项目36项、行业标准35项。
重视畅通科研申报渠道。通过召开科研制标项目申报动员会,指导沟通技术人员了解申报意向,动员督促申报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及局科技委、专业委委员对申报项目进行专业技术审查和推荐,确保上报质量。在总局科技司支持下联合福建省高校,取得了两个科技部立项;与省科技厅共建科技合作机制,成为省科技计划项目主管单位。4年来申报项目500余个、立项150余个。其中,《入境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两个项目获科技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立项,38项标准制修订项目获国家立项、72项标准制修订项目获行业立项,涉及科技经费补助近700万元。
打造人力资源提升工程。坚持鼓励在职人员培训进修,结合专业岗位攻读高一级学位,先后选派10多人通过进修学习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引导、鼓励技术人员学习提升。发布实施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按学科分布选拔10名技术骨干为厦门局学科带头人,完善了专业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制度。一线科技人员弘扬“敢想爱拼会赢”的厦门检验检疫精神,焕发了科研活力,所研发的踏步机耐久性综合测试系统等项目,先后对外签订了成果转让协议,实现了批量生产使用。
夯实基层基础
检验检疫科技支撑福建跨越发展#p#副标题#e#
厦门局过去只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不能满足厦门检区开展检测业务的需要。2009年厦门局对实验室设置进行全面重新论证,先后上报二次规划建设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论证,在建和获准筹建的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增到8个。
与此同时,多方筹划实验室增投项目,先后投入新增检测设备资金近9000万元。地方政府支持建设的实验大楼达8900多平方米,专项划拨资助金达6800多万元。截至2009年12月,已拥有检测设备达1939台套,价值1.52亿元,被CNAS认可的检测项目达3100多个、覆盖了1357个检测标准。每年新增项目达到100多个,实现了“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快”。
自2008年起,厦门局聘请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福建农林大学谢联辉、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三位中科院院士为高级科技顾问。他们与厦门局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委,共同组成厦门局“科技智囊团”。
内有“精工”,外引精兵,科技人才结构得以迅速改善。到2009年12月,厦门局直属技术机构人力资源总量达到196人。其中博士10名,研究型人才方阵总规模近50名。基层一线还因地制宜,及时组建了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突击队等团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梯级人才方阵。
高素质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为科技工作增添了色彩。科技部“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骨干成员杨坤宇博士,上岗首日即投入合成快速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PCR引物的攻坚战,其成果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时间比世界卫生组织同期推荐引物缩短一半多。卫生部部长陈竺、传染病防控专家组组长侯云德院士认为,其检测方法“很好地发挥了口岸哨点监测的作用。”
科技平台资源越来越多,“检、学、研”交流实效逐步增强。厦门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检科院食品安全研究室和目前大陆唯一的“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相继挂牌成立。厦门局与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合作研发的“检验检疫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通过了专家组鉴定,该系统实现了对实验室基础工作的电子化管理,有力地促进了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全球最大测试测量公司———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鱼种贝类鉴定研究,共建海峡贝类和鱼种鉴定库。目前正与法国国际检验局开展电子电器产品认证检测合作,不断提升检测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