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静 汪晓清
12月16日,在武汉大学,记者登录中国首个质量安全网络信息预警平台——“深度网”。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轻轻点击深度网,不论何时何地,品牌质量安全的各类信息尽在掌控中,该网被业内人士誉为质量安全“防火墙”。当下,人们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正在上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应对质量安全问题,高校可以做些什么?
提供质量安全预警
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时,人们就呼吁建立预警机制,以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带来的危害;近日,由白酒塑化剂引发的震动,更显示了建立预警机制的迫切性。
宏观质量管理如何为质量安全把脉?武汉大学质量研究院院长程虹教授的回答是:“直面真实的、活生生的质量问题,直面政府和企业的困惑与苦恼。以问题为导向,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质量院由武汉大学与国家质检总局、湖北省质监局联合共建,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和政府联系密切,集“产学政研用”于一体。该院能够在管理者、研究者、消费者之间自如地转换角色,从宏观上探索质量安全的战略问题。
深度网的上线,为如何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提供了一个好的参考。深度网能够提供质量信息搜索服务、虚假信息甄别服务、网络风险信息分类服务、质量状况动态分析报告、风险事件追踪服务和网络风险智能挖掘服务。它的上线,有望让质量安全管理插上网络科技的翅膀。
武大质量院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质量安全网络工程”实验室,研制开发了“质量安全网络信息监测与预警平台”,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项软件著作权证书。“质量安全网络信息监测与预警平台”一问世,广东省已决定率先在3万家企业中推广使用,湖北、浙江、河南等省的大中型企业也正在全面推广使用。
如何破解“理论不明、
体制不清、办法不多”难题
今年9月,武汉市一部施工电梯发生坠落,当场死亡19人。电梯屡屡伤人,让消费者胆怯,让管理者头痛。小小的电梯,折射出质量管理的困惑。这些困惑,正是致力于宏观质量管理研究的武汉大学质量院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出现的质量安全事件,令政府部门深感转轨时期的质量监管中“理论不明、体制不清、办法不多”,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
武大质量院先后出版了《宏观质量管理》、《宏观质量统计与分析》等系列学术专著和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初步确立了宏观质量管理的科学范式、基本原理、模型体系和主要研究内容,承担了我国宏观质量统计与分析、中国质量检测机构管理体制及科学发展研究改革、质量监管技术及安全风险信息系统支撑研究等多个重大科研课题。目前,武大质量院与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一道,成为湖北“质量兴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直接承担为“质量兴省”提供科学研究和决策支持的任务。质量院还受河南、广东、广西和新疆多个省区的邀请,直接参与项目咨询,所取得的成果转化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说,武大质量院的研究成果,对他决策、管理、指挥全国的质量管理都很有启发。
2011年7月,广东省副省长佟星带领广东省各县级市以上分管质量的副市长160余人,在武大质量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食品和产品质量安全高级研修班的学习。2012年3月,程虹应邀为湖北省委中心组作了题为《高质量,新跨越》的报告。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用40分钟专门谈了听后的感受:报告数据翔实、理论底蕴深厚,让大家对质量的重要性和推进质量兴省战略的迫切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宏观质量管理研究还需体系化
近日,媒体在纷纷追问:谁动了武汉出租车的配置?在“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上,同学们也和嘉宾一道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案例式”和“咨询式”教学法在这里得到广泛运用,“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由质量院开设,深受学生欢迎。截至2012年11月,论坛已经举办了130期,邀请了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高管、质检系统专家,围绕与质量有关的热点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探讨。
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宏观质量管理研究起步较晚,质量人才培养甚至被有关专家认为是“中国制造”的软肋。不过,武汉大学质量研究院2012级研究生高鹏却告诉记者,他感到很幸运,在学校,既有校内导师带领他们涉足宏观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强化理论素养;又有由国内政府质量部门和企业的一线专家组成的校外导师,给他们提供实效指导,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的整体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自2008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了“质量工程”、“宏观质量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武大质量院至今已经为全国质检系统培养和输送了300余名高层次人才。
近日,武大质量院申报的交叉学科“宏观质量管理”博士点、硕士点正式获得批准,这标志着我国宏观质量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转自12月19日《光明日报》)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