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实打实的进步——中国工程质量10年提升采访记

2012-09-14 07:47: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

实打实的进步

——中国工程质量10年提升采访记

    □ 本报记者 朱祝何

    8时6分15秒,龙泽站,计时开始,8点10分36秒,“西二旗站到了,”随着一声报站,计时结束。9月11日,北京早高峰时段,记者用精确计时的方式体验10年前建成的地铁13号线。12年前的这个季节,龙泽站至西二旗站开工建设,历时两年建成,成就了无数乘客10年来的出行便利。这4分21秒的便利,折射了地铁建设者的辛劳付出;而10年间地铁安全运行,依靠的正是工程质量的坚强支撑。

    地铁只是万千工程的一个缩影。回顾过去的10年,中国工程的装备技术日新月异,工程管理水平逐步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施工人员水平更加专业化。10年来,正是靠着无数工程人员的努力拼搏,中国工程的质量提升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地进步着,在中国质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工程装备技术之“擎”渐强

    曾有建筑工程圈内人士这样形容,如果把一项工程比作一台机器,工程装备与技术就像引擎,扮演着“动力源泉”的角色。装备是任何工程中的最基本要素,而技术则是工程创新的第一生产力。

    “它可以自行移动,由模板、支撑系统和行走系统3部分组成,组装后就是一个整体的可移动式模板,拆装均比较方便。相比以前使用脚手架一块块拼装的散装模板,一是施工速度快,二是施工质量大大提高。”说起对于10年来工程质量的变化,负责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01标项目区间技术的管理人员段学锋,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型模板台车。

    据介绍,大约在2005年以前,绝大多数工程隧道的混凝土浇筑,基本上通过一块块小木板,借助满堂红脚手架(满屋子搭架子)施工工艺,拼成散装模板来实现。而近几年来,很多工程尤其是地下工程,更为先进的大型模板台车装备被派上场,用它打出的混凝土,表面光滑平顺,振捣效果更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原先6至8个月的结构工期,采用上述工艺,只需3至4个月即可完成,而且不用牺牲工程质量。有了先进的工程装备与生产工艺,地铁施工质量提升了一大截。

    2007年4月,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农民工夜校首批323名农民工学员经考核合格,顺利结业。图为农民工领取结业证书。 王建忠 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先进工程技术被应用在各类建筑尤其是民用建筑上,而更多的业主也切身体会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工程质量提升,现年72岁、家住北京芍药居5号院小区的陈学勇大爷就是其中一位。

    7月19日,陈大爷家中收到了太阳宫地区办事处投寄的一封信,内容大致如下:您居住的房屋即将进行节能及供热计量改造,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增加外墙外保温、增加屋面(顶)保温及防水、更换外窗、空调规整,(街道办)即将进行入户调查,了解房屋现状,征求你们的改造意见。和陈大爷一样,芍药居5号院1-7号楼的居民均收到了这封信。陈大爷说,小区刚建成时,他就住了进来,经历了房屋由新变旧,也见证了很多人搬出这边的老房子,搬到新建小区去。“没想到国家还会对老旧房子进行改造,真是托节能科技进步的福啊,我们也能免费享受高档小区的待遇了。”

    风险管理意识之“弦”愈紧

    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管理水平高低往往是衡量企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拿工程管理来说,工程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管理水平,一般直接反映在工程质量好坏上。10年来,随着装备及技术的基础逐步夯实,中国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其中,风险管理更是被企业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工程人员脑中的风险管理意识之“弦”绷得更紧。

    “风险控制,给我的感触是最深的。”面对“10年来工程质量方面最深刻的变化”的提问,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四标项目总工程师王利民如此答复。投身地铁工程10多年来,他饱览了数不清的工程风险管理案例,最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建设中的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花园桥站工程的风险管理。

    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工程建设的各路专家共召开20多次专家会议,研究制定6项措施,为的是解决地铁车站与花园桥相距太近的环境风险。“车站属于暗挖车站,车站结构距离桥桥桩最小距离只有0.08米,而且车站底板比桥桩底还要低4米,按照圈内人士说法,这种情况属于‘挖人墙脚’。”王利民说,花园桥站主体暗挖段与西三环花园桥的临近程度和危险程度是地铁6号线之最,经过专家一年多的反复论证,加上施工单位紧绷的风险管理意识,凭借积累多年的风险管理水平,最终以花园桥站成功下穿西三环花园桥,实现桥梁零沉降成绩交出答卷,并形成了一种新的理念(工法)——“主动动态保护既有交通设施”,目前已在北京市科技委员会立项,准备推广。

    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一标项目、地铁6号线一期四标项目、门头沟区标准化农宅施工现场、朝阳区老旧小区改造工地……今年以来,记者在北京多个工程现场采访了解到,风险管理成为各项工程的必修课,很多施工单位都将风险管控标志牌立在入口处,各种工程风险点及解决措施一目了然,工程人员进门就能看到。

    施工人员水平之“本”更专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归根结底,人是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质量影响因素。前些年,提起工程,人们往往很自然地把它与农民工联系在一起,这其中隐含着对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丝担忧。回顾过去的10年,越来越多的建筑农民工实现了身份转换,从农民转变成专业工人。施工人员素质与水平的提升,带来的是看得见的工程质量进步。

    “以前,工人来了,放下锄头,就直接上工地干活,有的可能夏天穿着塑料凉鞋就下去了,几乎没有培训,连安全教育都很少。”说起10多年前的工程施工人员,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一标项目相关管理人员石广阔说,2004年左右,一些工程的培训开始正规而常态化。

    记者在一些工程现场采访时看到,项目部临时建筑里最大最宽敞的房间,往往都是培训工人的夜校。据介绍,新进工人首次进工地干活前,都要接受工程项目部、施工队及班组的“三级教育”,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工程概况、危险源点、安全操作规程、环境风险等。除入场教育外,工人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各种专业工程质量教育与培训。

    工程施工人员水平的提高,很直观的一点体现在标准化施工上。比如,混凝土搅拌,以前都是按照相应的比例要求,将沙子、水泥等进行人工操作配比,现在通过施工人员的专业操作和配料机自动计量,实现精确配比,确保混凝土质量。另外,数十年前,工程施工扰民现象较为严重,很多建设矛盾都是由此引发。而从2004年开始,一些工程开始践行绿色施工,在防尘、防噪音、防光污染方面遵循一套专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这套标准流程大约在5年前几乎成为所有工程默认的通用标准规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扰民。 《中国质量报》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