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引擎轰鸣起来
——广西钦州市质监局服务千亿元产业发展纪实
□ 邱 慧 李寿敏 李晓科
本报记者 吴 彬
“千亿元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更是钦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引擎’。我们在广西质监局的指导下,将服务重心放在石化产业板块上,也就牵住了以质量促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牛鼻子’。”广西钦州市质监局局长李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年来,钦州市质监局围绕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将服务和监管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成为助推该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招”,成为发展的“技术推进器”和百姓生活的“质量监控仪”。
一种信念:企业安全生产
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如一条红线、一种信念,始终贯穿着钦州市质监局服务石化产业工作的始终。
2010年9月8日,中国石油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竣工投产。在对中国石油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开展压力管道元件专项整治工作中,钦州市质监局安全监察人员与广西质监局特设处一同,深入建设工地现场检查,验证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许可资格和质量证明文件等相关文件,与现场实物对照,并向建设单位和使用单位讲解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和安全使用要求。为了规范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钦州市质监局协调检验机构、安装单位,做好特种设备安装告知、使用登记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工作,并指导他们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到目前为止,该局已为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办理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锅炉3台、压力容器1227台、起重机46台,办理各种作业人员证书1176多人(次)。一系列的数据汇成了钦州质监局一个强大的信念:企业生产,安全第一。
一个原则:高效便捷服务
质量检验、计量检定校准、特种设备检测等服务,对于每个石化企业顺利生产产品来说必不可少。钦州市质监局牢牢把握一个原则,以高效便捷的服务为企业提供帮助。其直属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检定机构和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优先为石化企业提供。
2008年,江苏南通一建筑公司承建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办公大楼。当工作进展到要对塔吊办理安装手续时,公司相关人员找到了管理起重机械的该局工作人员。由于建筑工地的起重机安装、使用由钦州市建规委负责,为了不耽误该公司的工作进度,工作人员马上帮助办理了相关手续后,亲自带他们到该市建规委对应部门,不出一周办完了所有手续,大大节省了时间。
从石化项目谈判签约到开竣工投产的过程中,钦州市质监局始终陪伴着企业,提供企业所需服务。该局创新工作方法,采用信息化手段,利用“金质一期”工程数据库,大大节约了办公资源,实现网络动态监管准确查阅原始数据资料。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局共开展石化产品质量检测1284批次,检定计量器具730余台,检验特种设备960余台,石化企业计量器具强检率达100%,特种设备定检率达100%,产品监督抽查率为100%。此外,他们还提供实验室技术咨询30多次,培训检验分析人员120多人/次,指导企业加强对质量工程师的培养,更新质量理念。
“只要企业需要,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服务。”这是钦州市质监局所有工作人员的心声。
一份动力:助推跨越式发展
2011年,国家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钦州)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我国6个国家级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之一,这标志着北部湾石化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今年2月,疑似“问题汽油”事件在广西蔓延,众多车主加了油却打不着火,质监部门一举一动备受瞩目。问题关键到底何在?钦州市质监部门利用国家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钦州)的检验优势,及时向公众揭开了谜底。
该局副局长曾春艳回忆起事件整个过程还心有感慨:“当时一发现问题,广西质监局局长邓于仁就亲自带领相关的部门领导及高级技术人员来到国家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钦州)现场,与我们一起共同研究问题所在,经过多次检验、分析、验证,及时制定了解决措施。”
由于该中心的推动,形成了高于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成品油行业标准,使广西石化产业技术得到整体提升,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增长。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广西质监局组织的石油生产企业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广西区内百色等地市汽油样品也均送来此处检验。
4月21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一负责人到该中心调研时感激地说,国家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钦州)目前已通过了CNAS国家中心计量认证、审查认证、实验室认可“三合一”现场评审,为今后的合作铺了路,非常有利于石化产业发展。
目前,国家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钦州)已成为北部湾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吸引了更多相关企业在钦州落户。国内外一大批石化项目业主也跟着“抢滩登陆”。凯禹源新能源、玉柴化工、辽宁天合、中亚精细化工等知名石化企业先后进入石化产业园区,形成了一条低碳而又相互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链,大大提升了钦州作为“中国石化产业基地”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力促进了石化产业蓬勃发展。“当地生产、当地检测、当地认证”的一条龙服务,更是打响了该市石化产业品牌名声,推动企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