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前 做在前
——从北京暴雨成灾看城市灾备管理
□ 本报记者 杨 阳
7月21日,北京市发生暴雨天气,引发局部地区山洪暴发,洪峰下泄,并造成数十人死亡。灾难面前,政府部门积极应急,国人自发爱心援助。然而,在抗灾、救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我国灾备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灾备管理是指事前控制、事中应急与事后恢复的全程一体化管理。从时间上看,灾备管理涉及3个阶段。在防备阶段,首先是确认易受灾险的区域;其次是建立灾险的识别与监测和预警体制,如北京市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界定面临威胁时的蓝、黄、橙、红4色预警标志。应急阶段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应急响应,二是应急救援。在第三阶段,如果应急响应及时有效,则达到排除灾险的目的;如果灾难确实发生,则在应急救援之后,进行恢复重建。
此次应对灾害的应急管理情况显示,我国在指挥协调机制、落实防灾减灾责任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援等方面有了积极的进步,初步形成了有效的保障和执行体系。这些应急体系及措施在灾害中,对提高配合与团结协作的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指挥全局的防汛指挥办此前一天就有暴雨预警,并要求各部门责任人在周末待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也发出了预警。指挥部相应两次提高了应对和警报等级,达到第二高的级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大市民积极自救互救的一幕让不少人动容。如朝阳区望京爱心车队自愿疏散首都机场滞留旅客,京港澳高速长阳志愿者专业队伍自愿参与抢险。总体看,该市供水、供电、地铁等基础设施运行基本正常,水利设施未发生垮坝、倒闸等险情,尽力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北京市召开的强降雨新闻发布会透露,下一步,北京市将做好后续救灾和善后工作,尽快恢复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公共设施。进一步排查险情,防止次生灾害、特别是地质次生灾害的发生。全面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病的发生等。
但是,面对近日国内各地洪涝灾害频发,城市多个区域交通陷入瘫痪,一些人士表示,强暴雨演变成自然灾害已不仅仅是出于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在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暴露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受到了广泛议论和批评:国内城市地下建设远远赶不上地上建设的速度,洪涝灾害的发生,需要我们在重视城市美丽外表的同时,更要关注一个城市的抗灾基础设施建设。
据了解,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北京的设计仅为1到3年一遇。要升级中国城市现有的排水基础设施非常困难,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城市地下的空间被不断发展的电力、热力和电信等管道占据,已经没有足够空间供排水系统升级。
而相比国外,纽约的城市排水标准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而伦敦和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却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排涝功能。例如巴黎有2.6万个下水道盖,其中1.8万个是可以进人的。
北京市委书记、市长郭金龙在介绍本次灾情说:“这场暴雨告诉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断升级应急预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动员能力。”
还有专家对灾害预警能力提出了质疑。地震专家高建国认为,虽然气象预警为应对灾害争取了时间,但是升级太慢,比如最后上升到橙色预警时,最大暴雨已经过去了。因此,气象局提前预测到了大暴雨。但是启动的预警级别不够高,给其他部门提醒的危险程度也不充分。
GDS万国数据公司副总裁汪琪曾提出,南方洪水等大范围自然灾害促使我国应该加强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之间,自然灾害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估灾险;应对已有的防灾减灾科技成果和应用系统进行综合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应在气象、水文、地质、地震、海洋、环境等灾险检测站网的基础上构建立体监测体系和灾后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实现不同灾情的一体化灾备管理;应整合各类资源,将灾备体系纳入到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发展的规划;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到国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意识,防灾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另外,专家指出,当前,图像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在促进城市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建设上作用更加显著。必须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将公安、交通、社会其他部门等所有已建的图像信息采集系统资源有效整合与协调,实现共享,建立规范的管理要求与运行维护标准,确保布控合理。通过整合图像信息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公众安全图像信息网络,增强城市综合治理能力。《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