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企海外布局提速
风险管理:“走出去”的必修课
□ 赵 青
2月10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外投资环境所副所长吴谋远表示,中国公司成为2011年国际油气并购市场的重要参与方,中石化、中石油等三大油气公司均有较大规模的收购活动,尤其是中石化的海外并购金额连续两年都超过100亿美元,在行业中比较少见。 绍 常 摄
当今世界,影响国际能源合作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能源资源因素,又有商业技术因素;既有国际经济因素,又有国际政治因素。不少项目,看似能源资源条件很好、商业技术条件也比较有利,却因能源政治障碍不能达成协议,有时还造成项目决策失误、经营风险增大等后果。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企业相关人士对中国油企“走出去”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解决之道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认为,在海外投资的中国石油企业需要对市场的风险有清醒的判断,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提前规避类似利比亚动荡的风险。风险管理已成为走出国门石油企业的一门必修功课。
专家表示,我国石油企业要加强风险评估,避免海外投资风险,加强对投资国政治形势的跟踪和评估;同时,海外并购也应寻找更稳妥的投资方式,可以通过与海外能源公司合作,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实现稳健的战略布局,有利于降低风险。此外,在投资海外市场时应当尽量分散,不要将投资过于集中在同一个地区。
事实上,在海外找油的过程中,中国石油企业遭受过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目前海外石油投资有接近60%的项目在政治局势不稳定的非洲和中东地区,其中就包括非洲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利比亚。
国际合作仍存“短板”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内部条件更加成熟,外部环境也更加宽松,已经在国际合作的实践中逐步成长壮大起来。但是毋庸置疑,与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道达尔等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较,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了更多的挫折,进入国际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真正实现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表示,这与我国企业自身发展及外部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既与我国能源企业是国际能源领域的后来者、国际能源秩序不公正不合理、我能源企业缺少运筹国际能源关系的经验等客观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我国能源外交机制不健全、运筹不协调,对国际能源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影响国际能源合作的因素关注不够全面等主观因素有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运少将说。
王海运分析说,能源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不仅是种经济资源,而且是种战略资源。如果预见到对象国政局可能发生动荡,在制定能源合作决策时就必须格外谨慎。如果对象国面临国际制裁,和其开展能源合作就必须考虑可能面临的外交麻烦和经济风险。
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张来斌认为,国际化人才稀缺是我国石油行业在国际合作中的短板。这种“短”体现在国际化人才的量和质都不够,造成我国石油企业普遍面临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还不够熟悉等现状,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瓶颈。
海外找油险情不断
中东、北非各国政治动荡令当地经济和人民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也给在这里投资的中国石油企业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石油企业应该认识到,在考虑“走出去”的诸多问题当中,安全风险是首要问题。多年从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研究的上海埂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吴田平介绍说,我国油企在国外首要面临政治风险。他举例说,我国某石油公司曾在委内瑞拉独资购买了一个油田,但在委内瑞拉新政府上台之后,我国石油公司在这个油田的所有权被强制性地从100%压缩到25%,遭受了巨大损失。
除此之外,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经营、金融、法律、劳工、文化等多个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比如,安哥拉是中国在非洲主要的石油进口国之一,尽管我国向安哥拉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设施贷款,但由于中国建设企业对当地居民就业带来冲击,在当地遭到越来越多的敌意,很多中国工人和企业已成为暴力袭击的目标。
由此不难看出,随着中国石油企业大量走向海外,在政府和国有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大量进入非洲、南美、亚洲甚至欧洲,但油企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在急剧增加。由于中国企业缺乏海外投资和运营的经历,对于首次大规模走出国门的中国石油企业来说,必须好好补上风险防范这一课。
据了解,中国的外交、安全、商务等部门内部,在风险信息的监控和通报方面建立了某种机制,对中国石油企业也有通报机制。然而,从利比亚危机事件来看,这种通报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由于国内企业和机构缺乏风险意识,或者忽略了相关风险因素,因而造成了今天的困境。《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