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中青
法国农业工程师林格曼曾经设计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拉绳实验:把被试者分成1人组、2人组、3人组和8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2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2人拉力总和的95%;3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3人拉力总和的85%;而8人组的拉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时8人拉力总和的49%。这个结果对于如何挖掘人的潜力,搞好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拉绳试验”中出现1+1<2的情况,明摆着是有人没有竭尽全力使真劲儿,而是“拉松套”、“拉偏套”,打马虎眼。这说明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惰性,单枪匹马地独立操作,就竭尽全力,到了一个集体,则把责任悄然分解、扩散到其他人身上。社会心理学家拉坦经深入研究认为,这是集体工作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特征,并概括为“社会浪费”。其实,这就跟咱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差不多,老百姓把这种现象叫作“鸡多不下蛋,人多胡捣乱”。看来,诸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一类说法也有例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果忽视这种“例外”,必然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管理借鉴】一般情况下,人都有一种连自己也难以相信的巨大潜力,没有情况刺激,这种潜能就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限。类似现象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独自一人跑步永远跑不出你追我赶的比赛场的高速度;一个人平时跳过一条水沟时很吃力,如果遇见几条呲牙咧嘴的狼狗在他身后穷追不舍,就会一跃而过;同一片蓝天下,同一方土地上,同样的人们,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责任田里,农民们很快就把穷日子“耕耘”成了好日子。这些事例表明,人人都有依赖心理,也有不可限量的潜力,谁能够把身边人员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谁就会收获一笔意想不到的“财富”。人的潜力极限需要情况刺激,而最长效、管用的刺激手段,莫过于建立健全人尽其才、人尽其力的激励机制。责任与权利越具体,人的潜力发挥越充分;耍滑偷懒的人越少,用真劲儿的人发展空间越大。《中国质量报》
王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