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注油器 解决大问题
企业化解生产难题必须依靠员工智慧
□ 郑 言 范 力
游梁式抽油机是油田开采常用的抽油设备。抽油机尾轴承、中轴承是抽油机故障的多发点,严重时会造成抽油机的翻机事故。
一直以来,抽油机尾轴承、中轴承常用的保养方法是靠人工加注润滑脂,需要2~3人配合,由一人拴安全带攀爬到中尾轴承位置,一手持黄油枪桶体,一手反复用力压下手柄给润滑点注油。因黄油枪容量较小,有时保养一个轴承需注油2~3次,一人在抽油机上面注油,一人在地面配合给黄油枪注油,用绳索将黄油枪传给抽油机上部人员,工作效率低、操作难度大、高空作业安全隐患大,一直是采油工的一块心病。
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难题呢?如何从原来高空操作变成地面操作?如何实现在不停机的情况下操作?如何从多人配合变成一人操作?采油工们的心病,成了工人技师、中石化劳模毕新忠反复思考、琢磨、推论的问题。毕新忠决定突破以前的思路,独辟蹊径,带领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集聚全员“头脑风暴”,经过反复试验,形成了从地面给抽油机各润滑点加注润滑油的新思路,采用“加一点、多一点”的创新思维,成功研制出了地面加注润滑油装置。
装置由地面脚踏注油器和注油管线两大部分组成,注油管线与各润滑点连接并固定在抽油机上,只要脚踩地面脚踏注油器就轻松搞定,从而使原来由高空、2~3人配合操作变为1个人简单地面操作,使员工从高、难、险、重复的高空作业中解放出来,加工1套装置成本只有100多元。
创新工作室成员、毕新忠的徒弟张和伟算了一笔细账,以往抽油机中尾轴承注油润滑操作时必须停机操作,一般停井时间在20~30分钟,使用该装置后不需停机,操作人员可根据抽油机各部位润滑状况,随时进行保养。全队推广后一年可减少停井产量损失60吨,取得经济效益24万元,大大提高了操作安全性和工作效率,有效地提高了保养质量,延长了轴承乃至抽油机的使用寿命。此外还能避免保养停井引起出砂、油稠造成的躺井事故,可谓一举多得。
“这项发明完全出于不得已!”毕新忠说,“现在产量任务重,人员紧张,用原来的办法保养抽油机不但影响原油产量、保养质量差,而且配合操作费时费力还不安全。地面加注润滑油装置安全、便捷、可靠,解决了大问题。这说明,解决生产难题必须靠智慧、靠脑子,靠抡大锤、管钳干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毕新忠目光坚定地说。
短评
智慧比汗水更重要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成就伟业。
人类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是漫长的劳动,让猿猴变成智人,进而变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是劳动者创造了无比丰厚的物质财富和极为辉煌的世界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亿万企业员工开始了从体力型、数量型向智慧型、集成型的转型,开创了智慧型劳动的新时代。
据笔者观察,几乎所有成功者都有敢于突破框框、独辟蹊径、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经历,是他们充满智慧的劳动让复杂的难题变得举重若轻。
现在,有不少员工或许对按部就班的劳动司空见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着平凡的工作,而没有去想到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原创性工作,开创智慧型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说没有付出劳动,也不能说不劳累,更不能说这样的劳动没有意义,可就是因为所付出的劳动缺少创造性,所以,才使所有付出缺少些许色彩而乏善可陈。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这样的人生也会因缺少了精彩而变得毫无生机和乐趣。
其实,每一个劳动者都是智慧人,人人都能在劳动过程中迸发出智慧与活力,通过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用知识和智慧书写新篇章。如果说原始人体力比智力重要,那么,如今知识则比体力重要,智慧比汗水重要。创造性劳动、智慧型劳动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
笔者认为,企业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一线员工智慧劳动的主力军作用,引导广大员工把劳动激情、创造智慧、伟大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凝聚到建设创新型企业的伟大实践中去,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积极献计出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进一步引导员工开展创造性、智慧型劳动,企业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和措施。对学有专长、立足本职、刻苦钻研、革新发明成果显著的员工,以及在技术比赛中涌现出来的技术能手和技术尖子,不仅给予精神鼓励,还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培养大批知识型、创新型、智慧型员工团队,营造科学发展的智慧劳动环境。
《中国质量报》
郑 言 范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