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7亿多农民生活居住在农村。在这样的国情之下,要实现全民质监法规意识的普及,宣传教育的重点就必须放在农村。只有农村的质监法规意识提高了,整个社会质监法规意识才会上升到一个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但由于农村受文化程度、环境氛围、信息网络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现状看,农村是质监法规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要有效地解决农村质监法规教育存在的问题,使质监法规教育直接进村入户,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用实劲。
一、抓龙头,确保农村质监法规教育的组织落实。乡(镇)、村两级是开展农村质监法规教育的关键环节,乡(镇)、村干部既是质监法规教育的重点对象,又是农村质监法规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因此,要大力加强对他们的质监法规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在抓好本乡(镇)、本村质监法规教育方面所担负的重要责任。要把质监法规教育纳入县(市)、乡镇党校的培训内容,定期组织乡(镇)、村两级干部参加质监法规教育讲座,订阅质监教育报刊,增强乡镇、村两级干部质监法规观念。要在各乡(镇)的各个村居选定和培训1到2名质监法规辅导员,构建起健全的农村质监法规教育网络体系。同时,要坚持把质监法规教育纳入乡(镇)、村两级的工作职责,将开展质监法规教育的情况纳入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督促他们把组织开展农村质监法规教育的职责落到实处。
二、抓载体,拓宽农村国防教育渠道。农村人口多,居住比较分散,点多面广,集中教育难以落实。要真正使质监法规教育进村入户,就必须充分借助各种教育载体,努力拓宽教育渠道,不断丰富教育形式。要充分发挥农村有线广播普及率、通响率高、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四通八达的优势,开办质监法规教育专题节目,定期广播质量技术知识、质量法规;要切实利用县(市、区)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和县区报刊,开展质监法规教育专栏,开展质监法规教育;要充分利用农村的黑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工具,宣传质监法规和质量技术知识;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农村主要街道和交通干道设置质量法规教育永久性宣传牌。
三、抓时机,开展经常性的质监法规教育。随着农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因此,必须善于把握时机,及时开展经常性的质监法规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农村质监法规教育的普及率。要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返乡过节的时机,运用灯迷、故事会等多种形式,寓质监法规教育于节庆活动之中。要结合重要工作开展农村质监法规教育,如利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居等时机,向广大宣传加强产品质量对本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的质量法规意识;要利用农村普法工作的时机,开展《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质监法规的教育。
四、抓形式,提高农村质监法规教育质量。现阶段,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要使农村国防教育真正进村入户、入心入脑,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照抄照搬城市和企业开展质监法规教育的套路,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质监法规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之中,增强农村质监法规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结合科技、文艺、卫生“三下乡活动”,把质量知识、质量法规和关心支持质量建设的好人好事好企业的事迹编排成戏剧、小品等节目,送质监法规下乡。要积极筹措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室、农民夜校、基层民兵“部、室、家”等教育场所购买质监法规教育内容的图书音像资料、订阅质监法规教育的报刊,拓宽农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渠道,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丰富质监法规知识,增强质监意识,从而达到全民普及的目标。(山东省平邑县质监局 甘信军)
甘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