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1年的7月1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考察刚组建的国家质检总局时,殷切地提出了16字工作要求:“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曾几何时,我一直以为那是我们检验检疫系统的工作方针和执政服务要诀。直到年初,在总局大质检文化建设的阵阵动员号声中,我豁然领悟,那凝炼的16字正是睿智的国家领导人对大质检提出的工作期望。
光阴荏苒,检验检疫与质监系统两支队伍在过去的工作中似乎成了鲜有交叉的平行线。双方也试图沟通、交流、学习和合作过,但总有那种隐性的沟壑产生了无法形容的种种别扭。面对普通群众的问询,我们总是急于撇清双方的关系。殊不知我们的职责相近,工作相似。虽然我们执法服务于两个市场,但是国内市场是国际市场的基础,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外延。正是我们缺少“融合、整合、联合”的大质检文化,因此无法形成“合心、合力、合作”的大质检工作局面。
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向社会公共事业和民生领域推进和深化,而质检工作紧系民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过去的质检工作中,我们有过成功的收获和喜悦,更有痛苦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我们受制于两个市场的人为割裂,信息无法融通和共享,有关产品质量的风险预警更是缺少可供双方良性互动的渠道,很多时机一再贻误。如今,中国改革再度出发,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总局领导高屋建瓴地提出大质检文化建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寻找到一条建设大质检文化的捷径?如何让广大质检干部职工积极主动投身于大质检文化建设?在大质检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又需要注意和防范哪些偏差和问题呢?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从事和关心质检事业的同志深深地思考。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文化”一词在新华字典中注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大质检文化”就是广大质检干部职工在工作中形成的带有鲜明质检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应来源于质检,服务于质检。因此在大质检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着力点:
首先要明确大质检文化建设的主体。也就是说,谁是大质检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大质检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又应该在哪里?诚然,大质检文化建设的动员号令来源于总局,大质检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更是离不开总局的引导、支持和管理,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大质检文化建设如果脱离基层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让扎根于基层的广大质检干部职工真正成为大质检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大质检文化才能开花结果,永葆活力。
其次,我们应建立大质检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岁月的砥砺,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愈久弥香。大质检文化建设不是一时一刻、一朝一夕之事,在建设中更不能一阵风,犯形式主义的毛病。大质检文化建设需要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大质检文化建设需要有战略的眼光、长远的规划,既要继承又要创新,既要源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全体质检干部职工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才能在质检系统中真正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才能让大质检文化引领质检事业在改革新时代中继往开来。
第三,在大质检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让广大质检干部职工共享文化成果。文化是一种财富,尤其指的是一种精神财富。大质检文化应该是面向广大质检干部职工的大众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这也是广大质检干部职工在大质检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主体性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在大质检文化建设中道德得到洗礼,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身心得到修养,视野得到拓宽,技能得到提高,大质检文化建设才会被赋予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大质检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今刚刚扬帆起航,她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倍加呵护,她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勇往直前。虽然我们知道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总不会一帆风顺的,但在“道德中国”和“文化中国”复兴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生长、核心价值建设、现代文明提升的鼓呼中,我们应该拥有那份构建大质检文化的从容、镇定和自信。
让我们坚信:大质检文化,她必将提升质检系统神圣的共同使命;大质检文化,她必将熔炼出大家共有的质检归属感;大质检文化,她必将锻造出一支团结奋进的质检队伍。(山西检验检疫局 蒋龙)
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