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文
在改革开放中孕育诞生的厦门经济特区,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经历金融危机砥砺后,厦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了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实现“厦门制造”向“厦门创造”升级。据了解,在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厦门将倾力打造13条年产值百亿的制造业产业链,并以此为抓手,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着力推进二三产业,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是中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经过几年的发展,厦门已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各业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形成了湖里工业区和海沧、杏林、集美3个台商投资区及火炬高科技园区等一批工业园区。为了增强厦门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厦门制造”向“厦门创造”升级,去年厦门市提出要打造13条百亿产业链,它们分别是: LED和太阳能光伏、汽车、船舶、工程机械、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平板显示、航空维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厨柜卫浴、运动器材、烟草产业。2009年,这13条产业链共完成产值17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4.2%,其中汽车、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平板显示、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4条产业链已经超过了百亿元。
厦门市政府十分重视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培育工作。该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扶持产业链上,使厦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厦门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抓住台湾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契机,推进与台湾制造业的对接;加大力度促进企业产业升级,力争在掌握产业链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配套项目,鼓励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即向前端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品牌营销拓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业链的完善。此外,厦门还将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含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以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
据了解,厦门市已成立培育制造业百亿产值产业联席会议,厦门市质监局作为联席会议14个成员单位之一,负责相关产品检测中心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推动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名牌战略,该局出台了《全力服务市重点培育的13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群)若干实施意见》,从6个方面制定了30条措施,充分发挥质监部门的支撑保障作用,切实提高质监工作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的贡献度。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