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沙河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象征着中国玻璃城的标志,寓意沙河玻璃产业的腾飞。玻璃业是沙河的支柱产业,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第一家以碎玻璃为原料生产再生玻璃的“小平拉”玻璃加工作坊,到2009年底,全行业固定资产达120亿元,年产量1.54亿重量箱,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5.%。发展空心玻璃砖、压延、中空、钢化、凹蒙、乳化等特种玻璃和深加工企业300余家;涌现出了迎新、安全、长城、大光明等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带动力的规模型企业,实现了玻璃产业的上档升级,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沙河市质监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紧紧围绕促进玻璃产业上档升级的工作重心,成立了玻璃产业优化升级领导小组,出台了《促进玻璃产业上档升级实施方案》,确定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升产业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玻璃产业上档升级为目标的工作方针,加强监督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使沙河玻璃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从而推动玻璃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企业质量意识。为进一步优化玻璃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壮大玻璃产业集群,该局首先从加强宣传入手,着力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意识。通过广泛宣传,有效增强了玻璃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创名牌意识;邀请行业技术专家举办了“质量提升讲座”,帮助企业更新发展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质量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邀请了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玻璃研究院科研人员对玻璃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让企业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发展的特点和方向,及时转变发展思路。2009年,组织42家企业的60余名质量管理人员参加了全国玻璃产业发展研讨会。同时,撰写了《沙河市玻璃产业发展现状》报沙河市政府领导,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是积极帮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完善帮扶措施,增强扶持力度,该局专门成立了帮扶小组,局领导带领业务骨干,多次深入玻璃企业进行调研,发挥质监部门职能优势,以技术机构、设备、人才、信息为依托,对企业从原材料进厂、工艺生产、出厂检验等生产必备条件上进行规范,帮助企业解答质量疑难问题,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向企业提供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技术标准等资料,从技术、质量、标准和计量管理上帮助和指导企业。支持玻璃企业不断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改造,走高附加值路线。引导和帮助企业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基础性工作,从而加强质量管理。对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坚决消灭无标生产,并做好产品标准的登记备案工作。目前,全市47家玻璃生产企业全部制定了生产标准并备案。
三是壮大品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结合沙河玻璃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品牌不响的特点,该局坚持以“形成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的以质取胜工作思路,积极帮扶大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指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和计量保证体系认证等工作,培育引导企业名牌战略,有效促进区域品牌发展壮大。培育了迎新、安全、长城、大光明等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带动力的规模型企业,形成了良好的行业带动示范效果。同时坚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帮助企业联系引进了在线镀膜、光电玻璃、超白薄浮法、优质超厚低辐射镀膜等一批装备技术水平较高的优质玻璃项目,有效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水平。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优质产品基地。
四是加强监督,淘汰落后产能。按照《沙河市关于淘汰落后平板玻璃生产能力实施方案》要求,该局加大监督抽查和检查力度。对生产工艺落后、达不到质量标准的,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列入“黑名单”,依法向社会披露和曝光,并责令其停止生产。三年来,通过质量监管,使40多企业的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协助政府对120多条落后生产线进行了关停取缔。
五是加强技术机构建设,提升技术支撑。在提升玻璃产业上档升级的过程中,该局十分重视技术机构的支撑作用。2004年,经过对沙河玻璃产业发展形势的认真分析,该局积极申请,认真筹备,投资240万元,建成了河北省玻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大大提高了技术保证能力。以检验站为平台,严格按照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加强了对玻璃企业的检验力度,建立了企业产品质量信息库,制定了产品监管、抽检等制度,并实施了玻璃产品质量分析,对企业送检产品出具检验报告的同时,对其产品质量进行认真分析,提出质量改进建议,获得了企业的广泛好评,为该市玻璃产业优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沙河的玻璃产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该局将持续开展玻璃产业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严格监督把关能力,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努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助推沙河建成中国现代玻璃产业基地,促进沙河玻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沙河市质监局 )
兴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