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厦门检验检疫局同安办获悉,自厦门局分类管理工作规范发布以来,评定一类企业18家、二类企业82家、三类企业36家,涉及机电、轻纺、化矿等工业品。通过实施分类管理,不仅使企业在加强质量管控上增强了“动力”,还成为工业品企业扩大出口的“快车道”。
抓监管,强化自身建设。为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及提高检验员的综合水平,同安办多次组织检验员集中时间,认真学习总局和厦门局关于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和分类管理的操作规范。安排检验员深入企业,对节能灯、鞋、陶瓷等机电轻化大宗出口商品生产企业驻厂各一周时间,对企业信用情况、生产条件、出口情况、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等有了较完整的认识,为切实做好监管工作奠定了基础。
抓监管,实行差异化管理。在对企业的日常监管过程中,对出口工业产品及生产企业实行动态分类管理,根据不同企业类别进行差异化管理。对一类企业在实施出口快速通关便利措施的同时,监管不松懈;对三类企业加大监管和抽检批次的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达到厦门局分类管理分类评定标准二类要求的,及时予以类别转换,提高通关速度。通过实施差异化管理,有力地助推了辖区工业品出口,前8个月累计出口工业产品12280批4.89亿美元。同比增长64%、79%。
抓监管,企业得实惠。实施分类管理,一类、二类企业将享受到减少抽检批次等优惠待遇,既省时又省钱。其中一类企业基本实现了“零库存、零等待”;二类企业也通过减少抽检批次,缩短了检验流程,提高了通关速度。同时,减少抽检批次,降低了企业的经营费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效益。(厦门检验检疫局同安办 顾群)
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