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食品小作坊,一直被认为是“问题食品”之源。如何管好这些小作坊,历来是令相关职能部门头痛的事。为此,三门峡市质监局努力探索“大质量”工作机制,变“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变“头痛医头”为标本兼治,在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的同时,积极帮扶有条件的小作坊做大做强,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明确范围,争取政策。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法规,对纳入质监部门监管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范围进行严格界定,并依靠市食安委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在政府的组织下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取得政策支持。
二是多管齐下,联合作战。依靠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由质监部门牵头联合卫生、工商、农业、动检等部门实行“无缝连接”式监管,发挥各自职能,把住各自关口,体现执法合力,形成“大质量”工作机制,共同维护食品小作坊的质量安全。
三是摸清底数,分类监管。在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进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进行登记普查的基础上,详细掌握小作坊的种类、数量、规模、销售等基本情况,按照与群众日常生活和健康安全联系紧密程度,将安全监管等级分为A、B、C、D四类,对基础好、有特色的小作坊进行积极帮扶和升级改造,引导其做大做强;对条件差、风险高的小作坊进行重点监管,确保卫生、无毒、无害。
四是宏观监控,质量溯源。对已进行登记、纳入监管范围的小作坊,产品严格实行质量追踪和区域限售,加大对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食品的检验频次和力度,抓好宏观质量监控,定期发布质量监测预警,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及时整改、整顿,最大程度地降低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和市场影响。以三门峡市区为例,2009年以来,已有近两成的小作坊通过质监部门的监管和帮扶,改善了生产条件,提升了质保能力,由C级升至B级或A级;近一成的A级小作坊已具备申请取得QS资格的条件。(周付民 通讯员:张晓永)
周付民 张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