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路上的“急先锋”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实行工厂检查员管理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 李彦涛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上海电缆研究所所长魏东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王克娇的手中接过红彤彤的工厂检查员签约证书,高高举过头顶,脸上带着笑意。
9月11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简称CQC)在北京举行工厂检查员使用管理协议签约仪式。在仪式现场,有49家单位代表像魏东一样获得工厂检查员签约证书。此次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工厂检查员签约合作的单位达230多家。
来自国家工程机械质检中心的主任李建友,对能够作为签约代表发言,心里格外多了一分喜悦和自豪。“我作为一名工厂检查员,同时又作为兼职检查员所在机构的管理者,深知工厂检查员在提高认证有效性方面肩负的重要职责。工厂检查员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笔记录的方式对工厂进行检查,客观反映工厂检查情况,为CQC颁发证书和维持、暂停、撤销证书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李建友话音刚落,立刻引来全场的掌声。
工厂检查员——对更多的人来说,它还是个陌生的词汇。但只要你点开一些国内知名的搜索网站,键入“工厂检查员”,最高会出现227万多条查询结果,如工厂检查员指导书、培训班的信息等。
“工厂检查员的认知度在逐步升温,工厂检查员这一角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争相成为一名工厂检查员已经是很多人的愿望。”一位与会代表告诉记者。
多年的检查经历,让工厂检查员炼就了火眼金睛;事先不通知,检查员随即、快速、不定时地对企业进行执法的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这些来自社会各界,有着一身“硬工夫”的工厂检查员在强制性认证实施的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工厂检查是认证过程中唯一深入现场见证的重要环节,而检查员则是能在重要环节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他们就好比足球守门员、机场安检员把守着最后关卡,他们的判断和结论,甚至他们的一举一动既影响着对产品符合性的判断,也影响着认证有效性,同时还代表着国家制度实施机构和个人的形象,非常关键。”在签约仪式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王克娇表示。
“精锐之师”逐步形成
从2002年5月1日开始,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已推行7年多的时间。截至目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已颁发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近40万张,其中有效证书25万多张,暂停、撤销、注销证书14万多张。
透过这些数字可以清晰看到,我国强制认证工作已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而在这条辉煌之路上有一群“急先锋”,他们就是工厂检查员。
王克娇介绍:“经过7年多的探索和实践,CQC通过创新工厂检查方式和检查员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认证有效性。经过7年多的磨合和改进,一支素质高、作风良的工厂检查员队伍逐步建立并成熟起来。”
如今,CQC已拥有3万余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获证企业,5000余家标志认证的获证企业,认证范围涉及电工电子、非机非电等多种产品。这些企业的生产控制能力差距大,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而工厂检查员常常充当“急先锋”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将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拦截在市场之外。
CQC副主任孔祥月说:“尤其在开展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和严把下乡产品认证质量关活动中,CQC调集全国所有的检查力量,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开展了连续3年的专项整治行动。涉及产品包括玩具、家用电器等重点关注产品和下乡产品,涉及企业上万余家。行动期间,专业过硬的工厂检查员经常加班加点,最大程度降低认证风险,确保各项检查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据了解,通过3年的不懈努力,工厂检查员清理出大量不规范的获证企业,有效提高了认证产品的质量。
近年来,为了增加检查的不确定性,真实了解获证企业的生产现状、获证产品的实际质量,避免企业不诚信行为带来的认证风险,CQC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创新并实施了飞行检查、增加检查频次的特殊检查、工厂巡查、抽检分离和市场买样、抽样等各种检查措施。但是,由于这些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大都采取“事先不通知”的检查模式,很多工厂需要检查员多次到达生产现场或各类销售网点才能看到实际生产或样品,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检查难度和工作成本。
尽管有诸多困难,但并没有让身兼重任的工厂检查员降低工作标准。相反,很多工厂检查员不仅努力吃透各种“精神要求”,及时汇总反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还积极发扬“肯吃苦、不怕累”的精神,坚决服从CQC的工作安排,严格执行各类检查任务,确保了各项措施得到充分落实。
有人说:工厂检查员已经是CQC开展工作的“左膀右臂”。事实证明,这句话也并非言过其实。近年来,CQC已先后组织各专业检查员和技术专家针对不同认证产品制修订了200余份工厂检查作业指导书。“让工厂检查员参与制修订作业指导书,主要是因为他们常常深入一线,他们最有发言权。”对于这类细节化工作决策,CQC领导一班人深知,只有融合了检查员工作经验的作业指导书,才更能全面阐述工厂检查中各专业条款的检查重点,从而有效确保工厂检查尺度的一致性,为规范检查员工作提供专业的文件依据。
加严管理锻造品质
“来自各检测单位、地方两局、质量协会等不同部门。”这是工厂检查员的一大特点。目前,CQC拥有工厂检查员2000余名,其中兼职人员约1500名。实际中,也正是由于其工作背景、从事产品认证的经历,与本职工作间的时间冲突等因素,决定了这样一支人数众多的检查员队伍在管理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能够管理好工厂检查员,统一检查尺度,我们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CQC副主任孔祥月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CQC采取的多种措施中,创新检查员分级管理制度可谓行之有效。这一制度通过综合评价检查员的现场检查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参与检查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建立核心检查员队伍,以便科学合理地安排检查计划和人员分工。同时,根据检查员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专业水平的考核,将每个检查员的检查专业细分为主专业、副专业和暂缓使用。通过分级使用,保持检查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和高度专业性,逐步形成一套严密的、规范的工厂检查员管理机制,为确保工厂检查质量提供了必要条件。
咬住“制度”不放松。CQC围绕着加强工厂检查员队伍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这一重点,加强对检查员的检查要求、专业能力的持续培训及经验交流活动,从而统一检查尺度和要求,提升工厂检查员队伍的专业水平。
孔祥月介绍:“今年以来,总部和分中心共组织实施了62次检查员业务知识培训,开展了49次工厂检查技术交流活动,目的就是要提升检查员业务能力,同时将检查员之间、检查员和管理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活动常态化,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统一工作思路。”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CQC为管理好工厂检查员而采取的多项措施中,无论是检查员能力评价体系,还是加严工作情况调查和处理力度制度,最终落脚点都是紧紧围绕“锻造品质”四个字来进行。
在签约仪式上,CQC公布了一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截至目前,CQC今年共对266名检查员实施现场见证281次,对80个检查组实施事后监督,实施客户回访2272次。因检查或判定不到位、隐瞒检查发现、篡改检查记录和报告等情况,CQC撤销了1名检查员的使用资格,暂停使用1名检查员,对9名检查员进行降低级别并警告,对能力有待提高的检查员进行了业务再培训。
可见,为了锻造工厂检查员这支队伍的优良品质,CQC狠下了工夫。
当然,一味地“管理”,也许并不一定总会取得理想效果。在加严内部管理的同时,CQC也注重引入激励机制。从2005年起,CQC持续开展模范及优秀工厂检查员评选表彰活动,不断扩大工厂检查的影响力,以模范带头作用来促进检查员素质的整体提升。
在此次签约仪式上,CQC还向工厂检查员所在单位发出倡议:工厂检查员作为企业的直接面对者,要满腔热忱地关心和帮助“想做好”的困难企业,切实帮助解决产品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把服务送到企业的心坎上,鼓舞企业为创造自己的产品品牌而努力奋斗。
这一倡议也正如CQC主任王克娇说的那样:“没有你们的团结协作和努力勤奋,我们的工作就缺少了强有力的支撑。”的确,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要不断书写辉煌,离不开工厂检查员这样的“急先锋”。
《中国国门时报》
本报记者 李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