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主角” 做好“配角”
——云南检验检疫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综述
□ 田琼芬
目前,在“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嘹亮的号角声中,一个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局面正在这片红土高原徐徐展开。
“我们要在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进程中,争当‘主角’,做好‘配角’。”云南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范国珍说。云南局立足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按照“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不断寻找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增长点和工作切入点,为促进云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增添活力。
创新机制
陆路边境的疫情疫病防控工作被全球公认为世界性难题。有着4060公里边境线的七彩云南,陆路边境情况复杂、无天然屏障、周边国家传染病疫情复杂严重,口岸疫病疫情防控十分困难。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推进,如何更加有效地防范疫情疫病的传播和扩散蔓延,对云南检验检疫工作是一次挑战,一次考验。
思路决定出路。2009年,云南局在总结长期防控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云南边境地区传染病和动植物疫病疫情联防联控“3+1”防线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研究课题。“3+1”防线即:“检验检疫、联动联控、群防群控、境外合作”四道防线,破解云南边境口岸疫病疫情防控难题。经过3年的努力,防线体系建设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推广,研究成果已在全国质检系统和云南省边境州市推广应用,核心内容被纳入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和2012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在《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2011-2020总体规划》作出了实施安排,闯出了一条有云南特色的有效防控新路。
狠抓质量
为形成质量工作合力,不断推动全社会参与质量工作的能力和有效性,近年来,云南局以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和云南省政府《合作备忘录》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展舞台,积极推动大质量工作机制建立,形成共管质量良好格局。截至目前,云南检验检疫系统与省级相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共签署了191个合作备忘录,以检政、检企合作为基础的质量工作长效机制平台已经形成。
同时,云南局抓住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不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帮扶建成了4个示范区,完成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410个,备案基地面积达101万亩。宾川县出口食品农产品基地被评为全国重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该局严格执法,积极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集中整治、质量提升、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用添加剂专项行动等重要工作……“依靠政府、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的大质量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并有效运行,为促进云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质量保障。
着眼发展
云南局以服务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将落脚点放在“为民”上,出实招,求实效,促进了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
在服务云南发展战略上着力。制定了《云南局桥头堡建设工作方案》及10条工作措施;配合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配合国家质检总局与泰国、老挝签署昆曼公路进出口水果检验检疫议定书和老挝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议定书;完成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检验检疫转场和丽江机场正式通航任务;制定了进一步促进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的25条措施和22项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规范和减少进出口环节收费规定的措施,“促外贸稳增长”政策得到切实贯彻落实。
在促进地方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上着力。指导和帮助出口企业利用普惠制和东盟自贸区优惠贸易政策,2012年签发产地证25938份,为企业减免关税4421万美元;加大烟草、花卉、机电等云南特色产品出口帮扶工作。
便利通关
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步伐的加快,边境口岸大开放、大流通、大发展已成为大趋势。2012年,云南局共完成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29.42万批次、货值61.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4.35%和9.24%;检疫查验出入境人员1388.1万人次,交通工具95.23万辆(架、艘)次,同比分别增长8.64%和4.27%。
为适应大量人流、物流对通关便利化的要求,云南局创新与“桥头堡”建设相适应的检验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实施“产地检验、口岸出单”出口通关模式和“口岸转检、属地报检”进口通关模式,实施进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行绿色通道、直通放行、出口免验等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截至目前,一类企业14家、二类企业35家,18家企业享受绿色通道。
发展恰如春潮涌,攀登正未有穷期。忆往昔,云南局为边疆繁荣稳定交出了一份醒目答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看明日,云南局担起新任务,踏上新征程,继续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谱写新篇章。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