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粮仓迈向世界餐桌
——河南检验检疫局服务河南新型农业化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 狄国栋 通讯员 赵军强
中原腹地是天下粮仓,如何以更加优异的质量谋求河南农业更大发展空间成为河南决策者们关注的重大课题。河南检验检疫局给出的答案是:推动河南农业国际化,以此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河南农业一直在摸索新型农业化发展之路。几任省委、省政府班子筚路蓝缕,确立了由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成为世界餐桌的“三步走”战略。“与河南省战略部署同频共振,在‘三步走’征程中,河南局必须充分发挥政策、信息、技术等优势,推动河南食品农产品出口实现在‘高门槛’下持续增长。”河南局局长袁长祥说。
2012年,河南局促请省政府加强对食品农产品出口工作的组织领导。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满仓、副省长赵建才共同担任省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促进食品农产品工作会议;推动《河南省食品农产品出口总体发展规划》的细化分解落实,纳入主要出口地市的工作责任目标进行考核。
深入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通过“省定、市推、县办”等方法将示范区建设具体工作落实到县(市、区)、乡(镇)。全年新增出口示范区13家,已建成示范区共计71家,示范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西峡香菇、西峡猕猴桃、灵宝果品、陕县果品、夏邑食用菌等5家政府主导型示范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居中西部第一。
加大注册认证力度,不断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紧盯发达国家最新要求,主动上门服务,在企业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车间前,加强设计指导,以高标准、高起点与国际接轨。2012年,新增备案企业28家,目前总数达到337家,对外注册企业为76家(次),有效突破了出口的瓶颈。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外来客商落地生根,使全省农业结构和食品工业结构不断调整,逐渐形成了干鲜蔬菜、活猪及鲜冻猪肉、果汁、调味品、食用菌类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品牌,全省出口大宗食品农产品由原材料、半成品逐步向深加工产品转变。目前河南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出口食品农产品已占年出口总额的40%以上,2012年比2011年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
创新检验监管模式,帮扶企业扩大出口。制定了《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文件,通过风险评定、风险分级,对出口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逐步减少中低风险产品的抽查频率,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目前已完成全省出口食品农产品分类管理,在383家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中,75家获得一类企业。分类管理实施后,一类出口企业中95%的出口产品进行自检自控,大大降低了出口成本,出口检验周期平均由原来的12至15天缩短为2至7天。
加强各方协作,先后与天津、山东等地检验检疫部门建立直通放行合作机制;与上海、黑龙江等地检验检疫局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在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产地注册登记管理、检验检疫等多个方面进行紧密合作;与河南省畜牧局签订《扩大动物及其产品出口、促进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与商丘、三门峡等多个地市签订了《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合作备忘录》,大力促进河南食品农产品出口。
用足用好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012年,河南全省共计享受减免收费的出口农食产品10662批,共为企业减免检验检疫费476.09万元;为出口食品农产品签发原产地证4200份、货值3亿美元,减免进口国关税300万美元;对西峡香菇、灵宝苹果、卢氏黑木耳和逍遥镇胡辣汤4个农副产品进行了生态原产地注册保护,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竞争力。
食品农产品出口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每1万美元食品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近25个就业机会。按照2012年河南出口食品农产品13.74亿美元计算,至少可以解决300万人左右的就业。食品农产品的出口带动了农村种养殖、饲料加工、包装、农兽药生产、物流、运输等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成为拉动河南经济发展和农村进步的重要力量。
河南局推动食品农产品出口的工作实绩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2012年,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满仓先后6次对河南局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工作情况给予批示肯定。一位在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种植基地工作的农民告诉记者:“‘国外订单+公司+科技专家+种植基地+农户’的模式,使我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通过检验检疫部门和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我们统一种植、统一用药、统一生产,现在一亩地是过去收入的三四倍。”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