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紫色”梦想
宁夏依托葡萄酒特色产业优势践行生态发展之路
□ 钟宝文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在宁夏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宁夏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迅速崛起为中国葡萄酒希望之乡。
数据显示,中国葡萄酒业近10年发展迅猛,年平均增速在20%左右,国产品牌牢牢占据国内市场的大半江山。但不幸的是,中国葡萄酒与国际上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而更为残酷的是,我国进口葡萄酒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洋品牌在前几年折戟之后,再度卷土重来,大肆入侵。
庆幸的是,以“产地生态”为核心的理念被提出,而其中的构想者和实践者——宁夏就找到了一条生态回归之路。
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贺兰山东麓调研时指出:“贺兰山东麓是国际国内业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是宁夏比煤炭更宝贵、更难得、更有开发潜力的优质稀缺资源。”
贺兰山东麓地区位于北纬37°~39°,处于银川平原西部边缘。贺兰山屏障于西,黄河流经其东,形成了“山河相拥,山川夹廊”的独特地理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贺兰山东麓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的区位优势,也因此被国际国内公认为世界最适合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地区之一。2003年4月,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区面积20万公顷,可用于开发种植葡萄土地10万公顷,是全国较大的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提出了“把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做成宁夏的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个竞争力强、辐射面广、国内较大、全球知名的葡萄文化生态经济产业带,形成宁夏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的增长极”的战略,为贺兰山东麓发展葡萄酒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前年起决定将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建设作为“十二五”宁夏现代农业的大事来抓,打造“东有黄河金岸,西有葡萄长廊”的塞上新景观,使两条经济产业线、生态景观线、文化展示线、旅游观光线在“塞上江南”珠联璧合、交相辉映。自治区政府规划到2020年,在贺兰山东麓形成总规模达7万公顷的葡萄产业带。同时建设“一心、三城、十镇、百庄”,即建设1个葡萄酒文化发展中心,3个葡萄酒城,10个各具特色的葡萄主题小镇和100个以上的酒庄(堡),实现千亿元产值。宁夏特意制定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办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带动产区政府整合资金,吸纳企业、个人投入100亿元以上,5年投入600亿元,到2020年建成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百万亩葡萄长廊建设是宁夏农业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特色产业,必将成为宁夏一张靓丽的名片。如今,贺兰山因为天时、地利、文化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成为各葡萄酒企业艳羡的目标。
中国葡萄酒业巨头张裕、王朝、长城多次到贺兰山考察,除了收购原酒,还就葡萄种植、加工、灌装等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态势。另外,以高端酒形象闻名酒界的如北京龙徽、丰收酒业、中原劲旅古井葡萄酒,均纷纷抢滩贺兰山东麓,原酒价格一路攀升,从2004年初的3000元/吨无人问津,到2005年下半年的7000元/吨还供不应求,比进口酒的到岸价还要高出1000多元。截至2012年底,宁夏区葡萄种植面积超过3.4万公顷,葡萄酒生产加工能力达到17.9万吨,产值超过20亿元。
为了借鉴经验,吸取教训,保护贺兰山东麓葡萄原产地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质量和品牌信誉,自治区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这是宁夏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该《条例》的正式出台,对于确保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各项活动有法可依、按规办事、保护产区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