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针对性 提高实效性
四川成都市质监局注重从实处入手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本报讯 (记者龚志伟)在食品质量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地处食品生产集中区的四川省成都市质监局坚持执法与服务并举,注重机制与手段创新,采取多项行之有效的举措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不仅守住了食品质量安全底线,也促进了食品产业的稳步发展。
成都市是我国的传统食品生产集中地区,仅取得食品及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就有2457家,约占四川全省的1/3,在全国副省级和计划单列城市中位居第一。由于企业数量巨大,区域广泛,加之监管力量不足等因素,极易造成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如何在食品生产和监管中强化针对性、提高有效性,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难点与热点,成都市质监局首先在监管方法上寻求突破,即在监管体制创新、争取政府重视支持、提升监管手段上下功夫,着力解决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为此,他们在崇州市局进行了内设机构改革试点,实施片区监管的新型模式,在部分区县局将监管与执法科合在一起,进行划片包干式的日常监管。投入200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将物联网技术大规模、全方位地运用到食品安全监管中,并建立了肉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制品企业三聚氰胺检测远程监管系统,自2011年来已监测上传数据2.25万份,对原料乳、产品检测情况进行了有效追溯。这些创新方法与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大大提高了监管有效性。
其次,该局在机制创新上求突破,着力解决监管区域空白问题。针对各部门分段监管可能存在的空隙,他们通过与工商、食药、公安、商务等部门和行业协会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监管执法格局,通过与全国15个副省级和计划单列城市建立协作机制,实现了信息互通,仅2012年就抄送市级相关部门有关食品行政违法案件信息或行政建议30多件,有力打击了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
与此同时,该局制定了《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工作规范》,在食品生产上实行严格的准入制,为解决小作坊“打而不死”等老大难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仅去年就进行了风险监测评估1573次,及时发出风险预警22次,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2012年市级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9%,比2009年提高了6.2个百分比。
为解决监管的能力与有效性问题,该局还强化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检测水平。去年拿出100万元培训经费,轮训全系统职工,奖惩并施。严格执法,2011年以来,查处违法违规企业886家(次),罚没金额1500余万元,行政拘留7人,判处有期徒刑5人,注销了151家企业的191张生产许可证,有效杜绝了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他们注重热情为企业服务,仅去年就集中培训、约谈了企业各类人员170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