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事业发展的支点
——河南检验检疫局科技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狄国栋
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及河南省科研立项达19项,同比增长300%;
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制修订立项25项,承担和参与河南省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2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均创历史新高;
信息化建设步入“云”端,促进检验检疫业务办公、处理移动化、虚拟化和便捷化……
回溯2012年河南检验检疫局科技工作走过的精彩路程,该局科技处处长王作录表示:“通过推动科技工作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制度创新,有力地引领着河南检验检疫事业科学发展,有效助推了中原经济区建设。”
营造氛围
“我局的博士团队是一支满怀梦想、朝气蓬勃、敢想敢干的队伍,有强烈的意愿当好科技先锋,我们期待来自各方的支持,为科技强局贡献力量!”博士代表徐超的演讲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是河南局2012年科技周的一幕。5位同志代表各自科研团队演讲了科技工作的收获和感受,台上激情满怀,台下凝神聆听。此时,科研工作成为唯一主题,科技工作者成为唯一主角。
打造“中部强局”是河南局战略任务,增强科技实力是该局中心任务之一,该局领导明确要求将科技目标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为全员参与科技工作提供了动力。
此次“科技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建了新一届河南检验检疫局科技委专业委员会、组织科技工作者赴省农科院参观交流、召开科技骨干座谈会、邀请知名专家讲座、开办网上科技周……多种手段,多种载体,多种渠道,让全体河南检验检疫人感受到了科技工作的“火热”。
“对我这样的科技‘门外汉’也有很多启示,科技周不仅让大家了解了河南局科技最新的发展动态,还坚定了大家做好科技工作的信念和决心。”河南局一位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深有感触地说。
拓宽渠道
2012年,河南局按照“立项广开源,过程严管理,确保结项率,成果上水平”的工作要求,以课题项目为总抓手,与中国检科院、总局标法中心、河南省科技厅,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多元化合作机制,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积极推进科技工作常态化,聘请3位院士作为局科技顾问,组建了“高级学术顾问团”,定期来局指导科技工作。实现了借力发展与合作共赢,得到了总局与地方科技部门的肯定。
在科技项目和标准化等方面积极融入地方科研体系,2012年一举获准13项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创下历史新高,还首次参与河南省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组织筛选出27个项目上报地方食品安全主管部门,有效拓宽了科研空间。
建设团队
近年来,河南局为了推进科技工作,积极引进高技术人才,目前在编博士达10人,专业涵盖食品检测、动植物疫情疫病控制、国境卫生监管等,他们在做好检验检疫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科研工作,2012年11月8日,河南局植检实验室宋南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PlosONE》杂志上发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半翅目分子系统发育研究》,SCI影响因子达到4.1,成为河南局迄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科技论文。2012年,河南局共发表技术论文4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30篇。
采取“外聘、内培、创新”的措施,注重构建“竞争、动态、激励、灵活”的人才梯队建设机制,建立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动态选拔机制,制定严格考核评价指标,完善人才奖励办法,着力培养中青年科技专家。从近期该局召开的科技委会议上传出消息,新的一年,该局将根据现有技术人员情况,结合工作需要,优化科技资源,组建多个技术团队,形成合力,打歼灭战,争取多立项、立大项。
强化能力
2013年伊始,喜讯传来。国家质检总局相继批准河南局筹建“国家电子信息产品(手机)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果品与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至此,河南局已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总局批复文件上欣然批示:“很好!加快建设。”副省长赵建才批示,感谢国家质检质检总局给予的大力支持,请郑州市并综保区给予积极配合、支持。
顺应中原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和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的需要,河南局采取“重点建设、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措施,以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检测能力实现提升,技术中心首次开拓了进出口企业、省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等检验检测市场。与此同时,投资超千万元的保健中心投入使用,三门峡局、南阳局投资上百万元新扩建的实验室即将竣工,尤其是河南局综合实验用房项目动工,将彻底打破实验室环境瓶颈,提升检验检疫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