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的生态答卷
——浙江嘉兴检验检疫局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侧记
□ 沈其林 吴初效 王轶星
今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污染、环保、生态文明建设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近年来,浙江嘉兴检验检疫局立足岗位职能,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各项工作,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监管过程中,一手抓检疫,一手抓环保,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生态文明答卷。
制革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十多年前,进境皮张定点加工企业给人的印象是脏和臭,未到工厂味先闻,车间污水横流。因此,利用检疫审批权,支持资源引进,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有效化解环保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成为嘉兴局干部职工深入思考的一道辩证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嘉兴局决定对进境动物皮张定点加工企业实行差别化管理和分类管理。允许污水处理、环保设施投入力度大的企业正常进口动物皮张;反之则加大监管力度,倒逼企业实施产能整改,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度。此外,在政策扶持方面,嘉兴局引导企业在进口原料时尽量选择蓝湿皮,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同时积极为辖区企业提供疫情信息和技术指导。
据介绍,2011年到2012年,嘉兴局辖区进口蓝湿皮革在进口皮张类产品中的比重由19.4%增至29.1%。近10%的比重增加,意味着节约了10多万吨水,少排放了近7万吨的污水。
2012年,嘉兴局在乍浦口岸举行了进境原木熏蒸操作、效果评价实战演练。演练结束后一个星期,熏蒸公司的两名年轻人竟然不来上班了,理由是“还没结婚,担心熏蒸工作影响下一代!”
那么,有没有更环保的处理方式替代目前的熏蒸处理?
每年,我国需进口各类原木约6000万立方米。由于原木携带疫情比较复杂,所以60%的进境原木须实施检疫处理。
目前,除江苏太仓、福建莆田口岸能够将溴甲烷熏蒸气体回收循环利用外,其他口岸都将溴甲烷残留气体散入空气中。鉴于溴甲烷对臭氧具有破坏作用,发达国家出于安全考虑已于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停止使用这种薰蒸剂。
嘉兴局在对进境原木检疫处理工作中,本着维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确保检疫处理到位的前提下,开始尝试新的处理方式——浸泡处理。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进口原木2号公告要求,原木浸泡处理需90天时间,这在现实中很难操作。目前,嘉兴局正在进行实验,即在不同温度、不同材种(硬木或软木)和添加各类杀虫剂的条件下原木浸泡处理实验。在多次实验中,寻找最佳的浸泡处理效果。此外,该局检疫人员还对实施浸泡处理企业的处理能力、后续加工及下脚料的处理方式制定了要求和流程,确保处理效果达到检疫要求。
对于木质包装的处理,国家质检总局《出境货物木质包装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了热处理和熏蒸处理两种方式。
此前,浙江检验检疫局对热处理方式进行了优化提升,即由原来的锅炉干热处理改为蒸汽处理。此举避免了木材开裂情况,除害处理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可以通过电子监管系统实时监控,温度、湿度数据实现实时传送。但这种方法也有弊端。即木质包装经过溴甲烷熏蒸后,其废气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存在安全风险高、熏蒸时间长、除害处理效率低等隐患,特别是对线虫等微生物熏蒸效果不佳。
那么热处理和熏蒸处理哪种方法是生态环保的最佳答案?嘉兴局权衡两种处理方式的利弊后发现,木质包装热处理更安全、更有效、更环保,应重点扶持。
为此,嘉兴局督促热处理企业提升除害处理设施的硬件建设,通过对出境木质包装热处理设施进行改造,淘汰锅炉干热处理方式,采用蒸汽处理,同时全面推行热处理电子监管进行实时监控等方式提升热处理效率和除害处理质量。对现有熏蒸点,嘉兴局积极引导发展良好的企业提升企业规模和硬件设施逐步过渡到热处理,反之则通过市场手段将其淘汰。
目前,在该局的监管和引导下,嘉兴地区出境木质包装熏蒸处理量占处理总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42%下降至2012年的7%,热处理量由2005年的58%上升到2012年的93%,除害处理质量长期保持稳定,已连续多年实现国外零通报。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