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
——上海检验检疫局服务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走笔
本报记者 田 禾 通讯员 陈 阳
开放,是上海发展的必然路径。与开放所伴生的质量问题、安全热点、转型发展等热词,与这里的一群蓝盾卫士息息相关。上海检验检疫人匠心独运,为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默默奉献。
“引进来”与“走出去”
2012年,BP、惠普、久保田等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仅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就有50家。上海成了我国内地投资性公司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上海浦东新区是全国检验检疫改革创新区,集聚了近2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12年6月15日,浦东启动了全国第一个总部经济共享服务中心(平台),上海检验检疫局联合多部门同时发布服务总部经济发展四项10条创新举措,在报检资质、检验鉴定、行政审批、信用管理、强制性认证、便利通关、健康咨询等方面,细化落实支持浦东地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措施政策。
实际上,在政策正式出台前,为了解在沪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目前的需求,上海局与市商务委、发改委、科委开展了“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调研”。埃克森美孚的亚太区负责人说:“政府部门主动到企业来询问需求,可以看出上海对支持跨国公司总部的态度十分积极,很高兴能将研发中心落户在上海。”
面对浦东辖区近200家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年均出口量达4万多批的情况,为加快物流速度,使企业节约成本,上海局在物流环节的“要道”上尝试建立了集中检验点,并配置了部分检验仪器设备,质量体系完善、出口产品风险度低、信誉良好的企业可以在这个集中检验点快速完成检验,许多企业货物检验合格后直接将产品运往港区,检验效率大大提高。目前,该查验点日均集中检验量达30多批次,最高峰时一天检验量达到50批次。
“破壁垒”和“增底气”
做一支有“技术含量”的铅笔。这是笔者在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第一铅笔”)采访时的最大感受。
“‘老字号’绘出常青色,出口效益、形势好,我们有‘底气’。”第一铅笔总经理黄骅说。
“出口企业大都习惯了埋头生产,缺少的是信息和面对质疑的勇气。”上海局风险处工作人员认为,“政府部门最需要做的就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技术。”
除收集各类国外最新标准法规外,上海局还帮助企业不断增强产品质量控制意识和管理能力。该局严把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和完工检验检测关,及时对企业的安全检测控制能力进行检查验证,联系检验检疫实验室专家为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和培训,同时要求企业定期送检验检疫检测中心进行型式试验检测,确保企业送检的油漆及成品铅笔符合进口国安全指标要求。
黄骅说:“我们敢于直面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因为在检验检疫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把‘技术’含量融入研发、生产的各个环节,产品安全指标符合进口国要求。”
“企业的合理需求是我们的工作导向。”上海局局长徐金记多次表示。近年来,该局建立起搜集和整理国外最新贸易信息的长效机制,编制超140万字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快讯传递至企业,每期通过电子邮件和纸质刊物受惠于该局预警服务的企业已多达373家。
“保安全”同“促发展”
“开放如同打开窗子。”随着开放形势的发展,在世界第一大港上海,安全隐患与风险也随之不断扩大。
邮轮产业,为上海实现现代航运服务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助推力。然而,在邮轮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鉴于其载客量大、人员密度高、内部环境狭窄、饮食相对集中等特点,给邮轮上暴发食源性传染病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2012年12月,上海局在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举行了一次国际邮轮食源性感染应急处置演练。检疫人员通过紧急处置,登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调查和卫生学调查,并对感染的乘客和相关场所进行处置,模拟处置了某国际邮轮上发生的食源性感染事件。近年来,上海局已成功处置多起群体性食源性中毒事件,并起草了《国际邮轮卫生检疫管理办法》,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规范的邮轮卫生检疫监管模式。
其实,“守住安全底线”,始终是上海局乃至全国检验检疫系统从未放松过的一根弦。无论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是面对日本核泄漏,上海局都是科学部署,第一时间在口岸启动防控机制。2012年,上海口岸完成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23.18万批,截获有害生物923种、11.32万种次。
有了“安全底线”,才能灌溉开放与发展的大树。回首最近5年间,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上海检验检疫人开放胸襟,创新出一个又一个检验检疫服务模式,引领着助推发展的新潮流,开启了和谐新篇章。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