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路上
——山东青岛检验检疫局探索实践“抓质量”工作新路子
本报记者 李 桐 通讯员 王明 田玉国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如今在山东青岛,质检人正在传唱一曲当代版《我们走在大路上》。在2011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提出“十二字方针”后,山东青岛检验检疫局在全国质检系统率先成立了“抓质量”课题组,开展研究实践工作,“一三一”抓质量工作模式逐步形成。2013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强调,“十二字方针”行之有效,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要把“十二字方针”坚定不移地抓下去。青岛质检人高歌“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主旋律,正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奋勇向前。
探索一种模式
如何科学有效地抓进出口产品质量是“抓质量”课题的核心。青岛局“抓质量”课题组围绕抓什么、怎么抓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一个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三个关键(企业监管、产品质量、基础工程)、一个体系(成效评价体系)的“一三一”抓质量工作模式。
“‘抓质量’是个很大的概念,如何将其成效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个难点。”山东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青岛局局长李凤贵开门见山地说,“现在人们都在提环境生态指数、幸福指数,却没有一个‘质量指数’。我们不能光喊‘抓质量’,要对最后的工作成效有个评判。”
在课题研究中,青岛局通过对质量意识、企业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检验检疫自身建设情况4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并采取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将各项得分进行综合,得出一个总分数,以实现对“抓质量”工作的量化评估和持续改进,即“质量指数”。青岛局除了在课题中创造性地提出用分数来体现“抓质量”成效,还提出抓企业有效监管、抓产品质量提升、抓基础工程建设“三个关键点”。
青岛局对该课题进行探索研究时,提出强化质检部门、企业、社会三方质量意识。通过强化法治、落实责任、加强教育等。“要让‘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的理念深入质检队伍思想,让‘企业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深入企业管理者思想。”青岛局副局长、“抓质量”课题的负责人李成德强调。
呈现诸多亮点
率先提出建立宏观质量综合评价机制的概念,将产品质量合格率、产品伤害事故率、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通过科学运算,得出宏观质量综合指数;对涉及与质量工作的内容进行分析汇总、梳理提炼,提出抓质量成效评价机制概念,将质量工作成效用量化的方法进行评价……青岛局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增强工作实力、提升工作地位,使“抓质量”课题研究呈现诸多亮点。
该课题首次将环境保护、企业用工、劳保、卫生等未来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因素引入对企业的监管。在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方面,提出加强先进质量文化建设,健全社会质量监督机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创新质量发展机制方面,提出健全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构建质量工作格局,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方面,提出建立质量安全联系点制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黑名单制度,发展质量信用服务等。
“课题为检验检疫部门‘抓质量’提供了参考模式和样板,对检验检疫部门从质量意识到具体工作措施再到工作成效评价的整个‘抓质量’过程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李成德说。
实现科学应用
青岛局在调查时发现,一些不法企业利用海藻类产品的多用途属性,将用作食品、饲料、植物源性肥料的进口藻类产品虚假申报为工业用原料,以逃避检疫监管,给产品质量安全造成较大隐患。
2012年,青岛局通过应用“一三一”抓质量工作机制,成功查实进口海藻类产品终端用途虚假申报案,让长期存在的行业“潜规则”浮出水面。该局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进口企业和加工企业货物入厂记录、原料使用记录等,定期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另一方面对企业诚信情况、生产条件、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品牌建设能力、不合格率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对产品质量、质量分析状况以及检验检疫监管措施有效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16家涉嫌虚假申报、骗取检验检疫证单的进口企业分别作出限期整改、罚款等处理。
期间,该局与进出口企业签订“质量责任承诺书”,同时要求进口海藻类产品必须在收货人申报的固定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对申报为工业用途的海藻类产品实施批批开箱卸货查验;要求进口企业和加工企业将进口海藻的加工生产计划提前告知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对其他申报为工业用途但可能挪作他用的进口产品进行分析排查。
2012年底,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对青岛局“抓质量”课题项目《检验检疫抓质量机制构建与实施》进行了鉴定,认为该课题对促进地方进出口产品质量和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
“青岛局要勇站前排,敢于担当,率先在山东检验检疫系统把‘十二字方针’落实推进、开花结果。”山东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周建安对青岛局寄予厚望。《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