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把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之我见
图为四川省华蓥市质监部门组织人员走上街头为市民介绍识别商品质量的知识。 杨天军 摄
提 要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树立以质取胜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之路,首先就要深刻认识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全面梳理、认真审视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质监部门肩负质量建设和质量发展的重任,要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标准引领工程等“五大工程”,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 刘云夏
党的十八大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是准确把握世情、国情作出的强国富民之策、民族振兴大计。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之路,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一、深刻认识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迅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刻不容缓。
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型的步伐,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先后推出“再工业化”战略、“重生”战略、“2020”战略,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分别推出“创新俄罗斯-2020战略”、“壮大巴西计划”等经济转型规划,试图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控制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重塑各自的未来竞争新优势。各国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技术壁垒、贸易保护措施更加森严,对我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因此,要在更趋复杂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实施国家层面的“质量和效益”战略,对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看,经过30多年数量规模型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在全球的比重达到19.8%,居世界第一,但也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生态代价,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低下(据统计,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成果未能实现全民共享,老百姓幸福指数没有同步提高,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快导致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大投入、高消耗的数量规模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实施集约内涵式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数量规模型发展造成的后果来看,粗放外延式发展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实现GDP高速度、高增量,但忽视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浪费生产资源,影响政府形象,危害社会和谐。据测算,我国1%的不合格品所浪费的资源价值高达140亿元,每年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仅2011年,因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导致产品被国外扣留、销毁、退货直接损失达622亿美元。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引发连锁反应,打击了整个乳品产业链,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对中国产品国际形象、消费者信心打击等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实践反复证明,忽视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二、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全面梳理、认真审视当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提升质量效益、推动科学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是抓发展的理念还未根本扭转。客观地讲,各级政府都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但在发展布局、产业规划、机制建设和考核指标等方面仍然片面强调规模和速度,忽视了质量和效益。对科学发展内涵把握还不准,对质量效益认识还不深,落实得还不够好,习惯了粗放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对集约内涵式的发展方式研究不够,还没有从发展目标、工作措施和保障体系方面去转观念、抓质量、促效益,特别是近年来,西部作为承接东部发达省市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招商引资势头很猛,不少地方不设门槛、盲目引进,忽略了当地的资源、市场和生态,忽视了产业发展前景、企业技术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甚至接纳了落后的、被淘汰的产业产能,从长远看,为科学发展、质量效益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是产业发展创新驱动乏力。技术标准创新是发展创新的最高形式。产品、产业和服务创新的关键在于占领标准制高点,掌握行业话语权。“一流企业做标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拥有产品生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标准,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我国的情况看,不论是标准总量还是技术含量都处于起步阶段,达到国际水准并成为ISO正式标准的更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潜力领域,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无法参与全球竞争。
三是产品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质量竞争是当前产品竞争的最高形态,质量品牌体现了质量水平的高低。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法国、日本、德国分别以拥有231、44、43、23个品牌名列前四,我国以23个品牌排在第五位。《2012品牌中国1000强》上榜品牌中,北京、广州、上海、浙江、山东分别拥有269、169、114、73、54个品牌上榜。经过多年攻关,我国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品牌对经济的贡献处在较低层面,全国品牌20强价值约1.6万亿元(世界排名前三位的品牌人民币折算值就达1.4万亿元),国外机构出炉的《2012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本土品牌无一进入100强,差距十分明显。本土品牌对技术、质量、服务等特色内涵的承载不充分,质量设计、市场认知和美誉度较低,具备国际水准的品牌太少,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和“中国服务”的崛起,任重道远。
四是与满足人民群众质量需求的差距较大。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质量需求正向全面化、高级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对洁净的水、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食品等高层次需求更为迫切,对消费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调查表明,公众对质量安全关注度高达90%以上。但食品、药品等民生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预警、应急体系尚不健全,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没得到完全消除,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消费需求。
质监部门肩负质量建设和质量发展重任,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是职责所系,也是对能力素质的考验。四川质监系统将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标准引领工程等“五大工程”,为实现四川新跨越有所作为、有更大作为。
(作者为四川省质监局局长)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