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先行者
——上海检验检疫局建立工业产品风险监测机制成效初显
本报通讯员 潘晓毅 胥彦翔
1月8日,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强化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快速处置等工作制度。近年来,上海检验检疫局勇当探索者和先行者,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手段,自觉运用到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中,建立起工业产品风险监测机制,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可行之路,为“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两手抓两手硬
“长期以来,我们以风险管理、分类管理为主要抓手,推进检验监管业务改革,作了大量前瞻性研究和有益探索。”上海局检验处处长王骁介绍说。
一方面,执行以业务重大事项分级管理为主干线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制度。上海局进一步规范对风险信息的认定标准、上报流程和处置要求,2012年初制定下发了以分级上报、分类处置为核心内容的业务重大事项管理规定,强化了不合格案例收集上报和分析应对,以制度确保了不合格信息的请示上报、后续处置及审批等工作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时效性。
一年下来,效果初显——全年共收集重大案例3043项,对多次发生、危害程度较大、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共性案例进行统计汇总,分析研判,2012年共向国家质检总局上报进出口商品不合格重大案例26项,被总局检验司采纳并在全系统发布风险预警通报14项。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启动进口重点敏感工业产品的年度风险监测工作。该局紧抓进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上海口岸进口大类工业产品的检验监管工作实际,适时动态公布进口工业产品重点敏感商品目录,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检验监管措施,做好重点产业、重点商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年度风险监测计划。
在2012年第四季度总局开展的进口工业产品风险信息上报试点工作中,上海局上报的不合格信息占7个试点局上报数量的近5成。
兼顾目录内外
上海局将国家抽查和地方抽查充分结合,把目录外商品抽查工作纳入全年工作执行。2012年,共完成抽查任务2089批,通过重点布控、严格抽查和规范上报,全年抽检不合格率达20.82%,远高于同期法检工业产品不合格检出率。
同年,上海局在加强抽查的基础上,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转发的通报开展调查,实施出口不合格工业产品追溯调查典型案例分析,挖掘出中国出口日本转销台湾地区玩具产品增塑剂超标,以及中国出口LED光源产品质量缺陷等重要信息。
由于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开展追溯调查的重要性,该局主动监测和调查辖区内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出口不合格工业产品通报召回、退运货物信息采集、案例调查、风险预警等手段,切实遵循“调查事项分类+调查结果评级”的管理模式,引导业务部门把监管重点和资源配备放到风险度最高的货物和企业上。2012年上海局共完成召回通报案例调查43件,共受理出口退运信息11974批,完成本辖区信息调查9769批,涉及金额近10.9亿美元。
挖掘媒体线索
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挖掘有益线索,对完善进出口工业产品风险监测机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上海口岸是大口岸,不仅仅体现在检验检疫工作的业务量上面,还体现在媒体资源广、媒体人才多等方面。2012年上海局多次针对媒体报道的进口知名品牌消费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等舆情信息,主动开展约谈、调查工作,最终促使企业对不合格产品予以主动召回,有力地维护了我国消费者的权益。
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尤其是重点敏感工业产品的风险监测工作是风险预警的关键环节。上海局主动探索、积极试行工业产品风险监测机制,已先后制定了“进出口重点敏感工业产品业务重大事项管理规定”、“出口工业产品风险分级评价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并纳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工作,为切实贯彻落实新发布的《进出口工业产品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规定》、开展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不断积累经验,也为打造中国特色进出口商品监管工作体系探路先行。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