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合作 集智聚力
——浙江嵊泗检验检疫局强局兴港纪实
本报记者 刘 佳 通讯员 鲍 军
嵊泗,地处浙江最东部,是一个四面环海的海岛县,浙江嵊泗检验检疫局就驻扎于此。嵊泗局正式编制仅43人,业务单一,但2011年规费收入却突破了5000万元,同比增幅达59.6%。2012年在第四季度减免检验检疫规费的情况下,前三季度规费收入仍然达到3600万元。是什么让这样一个海岛小局,短短几年内在向港口强局转变的道路上迈进得如此迅速?
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嵊泗列岛,走近这些驻守在偏远海岛的检验检疫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开放的思路,合作的心态”。
借风助扬帆
嵊泗口岸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东部,经济区位优势明显,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在“以港兴县”战略的指导下,嵊泗港口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宝钢马迹山港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铁矿石中转港。而嵊泗港的发展目标也已明确,成为宁波-舟山港北部港区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港、组合港和核心港,以及无缝对接长江黄金水道江海联运的主要物流大基地和最佳服务大平台。
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相继获批,更是给嵊泗检验检疫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东风已至,嵊泗检验检疫人迅速投入发展战略研究,找定位、找重点。
“嵊泗港口目前主营业务还是进口铁矿石,从国内整个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几年对铁矿石的需求量仍将稳步上升。在进口铁矿石的品质检测和重量鉴定这个大舞台上,我们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眼下,铁矿石进口商宝钢和相关兄弟检验检疫局就是我们首先要进行紧密合作的对象。”嵊泗局局长彭善定说。
借力促起航
在这一总体思路的引领下,嵊泗局近年来持续在寻求合作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2011年,嵊泗局与上海检验检疫局签订协议,在上海局负责监管的绿华港区,由嵊泗局负责进口货物减载部分的取样工作,上海局认可嵊泗局的取样方案并对经该取样方法取得样品的检测结果负责。到2012年,这一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基于对长期良好合作的信任,上海局认可嵊泗局在绿华港的取制样、检验、鉴定等多项业务。绿华港素有“国际锚地”之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绿华港减载铁矿石的取制样和检测的工作,嵊泗局的舞台无疑更大了。
由于嵊泗有深水良港的优势,大吨位的货轮在进入长江水道之前要先在嵊泗减载,再到长江沿岸的口岸卸载。嵊泗马迹山港作为亚洲最大的铁矿石中转港,是大部分进口铁矿石减载的第一港,国门把关职责重大。2012年10月,嵊泗局与江苏南通检验检疫局签订进口铁矿石两地分卸检验鉴定工作合作协议。在联合检验过程中,南通局信任嵊泗局的末次重量鉴定结果,不再重复鉴定。同时,南通局认可嵊泗局的品质检验证书扫描件且作为两港合并出证的依据,免去原件流转及邮寄的环节。这些举措在实行后立即见效,大大提高了质量和效率。
马迹山港区主任许映明对此很是感慨:“嵊泗检验检疫局这些努力,对提高我们进口铁矿石的通关效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嵊泗局监管的马迹山港,进口铁矿石检验全流程规定时限仅为18天,这在全国港口都是罕见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检测水平也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他们检出铁矿石短重和不合格情况,每年为我们企业挽回损失超亿元。”
借势筑平台
合作并不仅限于此。
“嵊泗局要发展成为具有海岛特色的港口强局,绝不可能独立地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唇齿相依,共同发展。”这是彭善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因此,跨界合作,也就有了更大的平台。2011年5月,嵊泗检验检疫局牵头海关、海事和边检等口岸查验单位共同签署了以“加强协作,联合监管,共推口岸安全高效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合作备忘录,这也是浙江首个由以上四方口岸查验单位共同签署的战略合作备忘录。
“合作备忘录的签署,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检验检疫部门对嵊泗港区建设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作为的能力。”嵊泗局副局长郑志斌感慨地说。
他告诉记者,合作备忘录签署以来,除了口岸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锚地联合巡检等一系列联合行动相继开展外,联检单位还联合开展实地调研,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出谋划策。
大平台建设夯实有力,小平台建设如虎添翼。几年来,嵊泗局陆续与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上海宝钢、江苏永钢、上虞宏兴机械、嵊泗县科技局等机构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了铁矿石中明水含量的测定及研究等10多个课题的科研,成功研制出了船舶水尺激光测定仪,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制定填补国内空白的行业标准1项,发表国家级以上期刊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3项。嵊泗局铁矿石检测能力连续6次顺利通过国家级的能力验证,技术水平位居全系统领先地位;浙江(嵊泗)检验检疫局矿石检验中心2012通过国家认监委和CNAS的终审并获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富有海岛特色的港口强局——浙江嵊泗检验检疫正阔步向前。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