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第一哨”
——深圳检验检疫局扎实推进口岸卫生检疫工作侧记
本报通讯员 李政良 周李承
深圳是全国最大的口岸城市。今年前3季度,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325.7亿美元,同比增长9.0%,超过全国外贸平均增速水平2.8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总值的11.7%。一直以来,深圳检验检疫局坚守国门“第一哨”,扮演着口岸卫生安全的“守护神”,以优质优异的卫生检疫工作,为深港澳、珠三角乃至全国人民的健康安全、对外经贸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推进口岸核心能力建设
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是我国政府履行《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圳口岸的卫生主管部门,深圳局高度重视口岸核心能力建设,以《国际卫生条例》为框架,进行了诸多创新、领先的探索。
先后投入逾亿元用于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目前所有口岸全覆盖配置体温监测、核辐射监测等设施设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等新开口岸建设,树立全国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标杆;自主研发红外热成像体温视频监测系统,实现旅客检疫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国家主要领导人在深圳口岸考察时,都对该系统给予高度评价;自主研发集装箱智能机械臂自动消毒系统、旅客自助健康申报系统、医学媒介生物远程鉴定系统等,初步构建起智能检疫体系。
与此同时,在该局的悉心指导下,2000年深圳宝安机场成功创建全国首家国际卫生机场,并于2006年率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复审;2008年,深圳盐田国际海港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际卫生港口,形成了深圳城市发展东西两翼“齐飞”的生动局面;2012年,按照“最快完成建设,最先通过验收”的要求,罗湖、深圳湾、福田、盐田、机场、沙头角6个口岸顺利成为全国首批世界卫生组织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达标口岸。2007~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先后四次来深圳考察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并给予“深港口岸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水平建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深圳局加强口岸卫生核心能力建设措施实、模式新、成效好,希望继续严把国门、积极创新,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作出新贡献。”今年,广东省副省长招玉芳对深圳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情况作出上述批示。
严控疫病疫情传入传出
“防止传染病传入传出,保护人体健康”是《国境卫生检疫法》的宗旨,也是深圳局全体干部职工的深刻共识。
近年来,深圳局创新构建“6+4+3”旅客检疫模式,实现了平面检疫向立体检疫的突破;创新构建旅客自助健康申报模式,大幅提高可疑病例发现能力;在重点口岸设立保健中心口岸工作部,有力强化口岸检疫技术支撑能力;与深圳市卫人委、CDC、传染病医院等保持良好联防联控机制;与香港卫生署签订《有关卫生检疫的合作安排》等4项合作协议;与中山大学、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与世界卫生组织、澳门入境口岸卫生委员会开展检疫交流合作。
一系列的举措有力提升了深圳口岸疫病疫情的检疫能力。据统计,近3年,深圳口岸检出深圳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人感染博卡病毒病例,检出艾滋病、疟疾、登革热等5400例输入性传染病,排名全国第一,处置各类口岸突发卫生事件30余起,有力地维护了辖区人民的健康与平安,保障了深圳口岸的安全和畅通。
提供卫生检疫优质服务
在夯实口岸核心能力、严防严控疫病疫情传入传出的同时,深圳局紧紧依托卫生检疫的技术、信息、平台优势,致力于服务特区外贸发展。
创新构建陆路口岸电子通道监管模式,实现人、车、货电子化管理,一年仅中介费就为进出口企业节省2000万元;创新构建集装箱空箱检疫“提前申报、分类管理、闸口查验、智能消毒”模式,每年为企业节省两万个小时;提供优质特殊物品卫生检疫服务,直接为深圳本土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优检快检服务,为多批国际眼库捐赠的角膜开通检疫绿色通道,服务特区慈善事业发展。
2011年大运会期间,深圳局主持大运会口岸卫生检疫保障工作,首次开展检验检疫驻国际赛事运动员村服务保障,紧急受命完成场馆运动员配餐卫生监管保障,圆满完成深圳市反恐应急安全保障和深港大运会检验检疫综合演练任务,累计为108个国家、25099人次大运会大家庭成员提供优质卫生检疫服务,发现并处置可疑传染病病例20例。大运会结束后,深圳局卫检处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先进集体”称号。
口岸卫生检疫关乎社会民生、公众健康和深港繁荣稳定发展。守好“第一哨”,当好“守护神”,深圳检验检疫人始终坚持不懈……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