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茶谷
——西藏林芝质量兴地督导工作侧记之三
□ 本报记者 戴占军 通讯员 张永焕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人绝对想不到,在雪山连绵、荒原莽莽的西藏,居然有茶叶种植产出,其顶级产品在市场上卖到了每500克一万元。
这是真的吗?记者带着一探究竟的好奇,于11月24日跟随林芝质量兴地督导组,赶往有雪域茶谷之称的易贡茶场。
跨过危如累卵、每天必堵的通麦大桥,我们的车向右转,离开了步步惊心的318国道排龙段,驶上一条沿峡谷在半山腰开凿的羊肠小道。这条通往易贡的路,与“排龙天险”比较,其危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司机李文彪介绍说:“原来去易贡的路,是在峡谷底部沿易贡藏布江修筑的,平坦顺直,较易行走。但是十几年前的一次山体滑坡引发的堰塞湖溃坝事故,冲毁了道路等设施,使得易贡进出变得困难了,而易贡茶场,几乎成了藏在深山的世外桃源。”
此时记者才得知,司机小李出生在易贡,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其父母都曾在农场即现在的茶场工作。像这种汉藏通婚的情况,在易贡并不鲜见,后裔被当地人笑称为“团结族”。小李年幼时,亲眼见证了易贡汉藏场员团结协作,引进、种植、生产茶叶的历史,可以说易贡的茶叶,是民族团结的产物。
从通麦桥头算起,进入易贡藏布峡谷约20公里,开始出现一片片的山间台地,排列整齐的茶树映入眼帘。尽管是在冬季,但局地小气候使得峡谷内依然温湿,茶树还是呈现出勃勃的郁绿,在四围雪山衬托下,愈发显得生机盎然。
把易贡称为雪域茶谷,果然名不虚传!
穿过一片片茶园,峰回路转处,豁然开朗,一大片融合了汉藏两种建筑风格的屋宇出现在眼前。易贡茶场到了。
督导组一行的到来,让茶场的干部员工欣喜不已。加工厂的藏族厂长普桃向记者介绍说:“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地区质监局的帮助,无论是标准制定、生产流程还是市场准入、品牌推广,地区质监人员都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普桃介绍说,易贡藏语为“美丽”,也称为“心满意足的地方”,海拔1900~2300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茶场,现占地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易贡茶园的自然生态、地理条件极佳,雪山、森林、云雾、江湖、湿地、茶园融为一体,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无污染,是理想的有机茶叶基地。“如今,我们的主要产品有雪域茶极、雪域银峰、易贡云雾、林芝春绿、藏红茶、砖茶等,因为产品特色鲜明、品质上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其中的茶叶极品,也卖出了每斤上万元的好价钱。”普桃厂长说。
督导组在茶场普布次仁主任和加工厂普桃厂长陪同下,重点检查了茶叶加工生产现场。一进加工厂,就见到一群藏汉职工在场院上晾晒砖茶原料。普布次仁主任说:“我们的砖茶市场占有率很高,现在,藏区群众喝的砖茶基本上都是我们的产品。”
步入生产车间,普桃厂长逐一向督导组介绍了原材料储运、生产加工设备、工艺流程、新品新技术开发以及产品质量管控措施。他说:“近年来,地区质监部门十分关心我们企业,多次来厂考察指导工作,特别是帮助我们完善了生产场所和流程布局,实现了技术改造升级,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产品质量水平,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和有机茶认证,帮助我们赢得了较高的质量声誉。
普布次仁主任在现场交流中,还特别介绍了援藏干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贡献:“我们茶场的书记黄伟平,来自广东,他对我们的发展思路、项目资金、人员培训、技术引进、质量提升等等,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我们茶场步入了跨越式发展道路。”
督导组组长、地区质监局副局长蒲前亨,代表督导组一行充分肯定了易贡茶场的质量兴企工作,并对质量控制的一些细节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他说:“希望你们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推进质量兴企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和独有特色,让雪域茶谷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叫响。”
督导组的意见和期望,赢得了在场干部职工的热烈回应。
离开茶场的时候,记者获知,一条进出易贡的新路,已经开工修建。看来,现在的这条羊肠小道,就要作古了。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