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风霜等闲过 而今硕果醉金秋
——浙江检验检疫局科学发展10年回眸
□ 汝晓红/策划 黄红蕾/文 虞晓岚/图
国家质检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三大国家战略”举措合作备忘录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迎来了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举国欢庆、举世瞩目的时刻。时逢盛世,我们不禁驻足回望。
这是一次让人不平静的回望。10年,足以让一个孩子成长,让一个青年成熟。10年,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标尺来度量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的成败和兴衰。回望这10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10年,是质检事业快速发展的10年,也是浙江检验检疫事业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的10年。
10年来,浙江检验检疫人以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为抓手,推进宏观质量决策的科学化,加强质量诚信大环境建设,提高进出口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有力地促进了辖区进出口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10年来,浙江检验检疫人紧紧抓住质量安全风险防控这一核心,狠抓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质量安全把关,有力地维护了对外贸易秩序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10年来,浙江检验检疫人紧紧围绕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支持“三大国家战略”实施,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促发展的积极成效;10年来,浙江检验检疫人在打基础、抓落实、转作风上狠下功夫,围绕实现事业发展新突破,进一步夯实了强质检的坚实基础。
回望10年风雨兼程的足迹,我们心潮澎湃;检阅10年丰硕沉实的成果,我们感慨万千。10年来,我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风雨兼程,爬坡奋进。体现了浙江检验检疫人高度负责、勇于担当的大局意识,诠释了浙江检验检疫人甘于奉献、不畏艰难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浙江检验检疫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谱写了浙江检验检疫人团结奋进、勇往直前的壮丽篇章。
在国家质检总局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战略举措合作备忘录》仪式上,浙江检验检疫局、宁波检验检疫局、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江海事局还签署了《关于落实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提高口岸服务监管水平 加快港航强省建设合作备忘录》。
质量 永恒的主题
百年前,一声呐喊振聋发聩: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百年后,一种共识深入人心:质量兴则国家兴,质量强则国家强。回望这10年,中国加入WTO的10年,国内企业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其中提升产品质量是关键。浙江检验检疫局作为质量监管主管部门,坚定不移“抓质量”,促进进出口产品质量水平再提升就成为其永恒不变的主题。
10年来,浙江局采用多种手段抓质量。在出口工业品、食品和动植物产品中全面推行分类管理新模式,科学设置检验监管类别,实施差异化的检验监管模式,并实现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共有16000余家企业纳入出口工业品企业分类管理工作,占全国检验检疫机构出口工业品企业分类管理总数的四分之一;共有一类企业868家,约占企业总数的5%,其出口量约占总量的40%。在“诚信便利、失信惩戒”的联动机制下,每年都对企业进行动态调整。2012年,在原有诚信体系基础之上,又制定了《浙江检验检疫局灰名单企业管理制度(试行)》,并率先在5个分支局试行;在局内、外网上公布全省系统黑名单企业,增强对违法违规企业的震慑。
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质量提升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做好的。10年来,浙江局重视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的氛围、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作,共同来抓质量。浙江省出口产品中民营经济占60%,出口产品与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关联度很高,一方面使得浙江省相当一部分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高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四个过度依赖”也使得浙江省出口产品质量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产品质量亟待提高。10年来,浙江局围绕“质量强省”建设,积极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抓农产品和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设,完善源头管理工作机制,基本实现了杭州低压电器、温州鞋类产品、台州机动车、金华电动工具、丽水木制玩具等产业集聚区零通报;通过树立引领产业发展创新的典范,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密切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合作,积极谋划,2011年更是促成出口食品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到地方政府年度考评指标和《浙江省食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从根本上激发起了各部门抓质量的积极性。
此外,浙江局还扎实开展“质量月”活动。仅2012年活动期间,浙江局及下属机构共组织2575家企业,3625人次开展“质量月”活动;出动执法人员1617人次,查办各类案件96起。组织大型宣传活动13次,群众参加1246人次,涉及部门49个,部门参与253人次。全省系统通过报纸、杂志发表专题文章或新闻报道共165篇;广播、电视专题节目及新闻报道25次,总时长147.5分钟;制作、播放各类公益广告6次;制作、张贴宣传画263份,发放宣传资料4027份,制作展板55个。举办专题论坛和研讨会42次,惠及人数3326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检验检疫人员正在检验出口汽车
安全 始终的使命
“在XX929航班的一名旅客行李中发现一包可疑白色粉末,没有破损,泄漏。旅客称是受人委托携带入境的,不能说明用途。目前已经控制可疑白色粉末和携带人。”“好,立即封控现场,开展生物因子排查程序,请你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排查情况并及时报告。”控制嫌疑物品和嫌疑人、现场封控并警戒,送样、取样、检测,一切有条不紊,各环节衔接紧密。最终,经现场快速检测,排除生物恐怖事件,终止排查程序,现场解除封控。
这是最近浙江检验检疫局机场办事处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举行的生物反恐最小作战单元演练。边检、海关和机场公司也参加了此次联合演练。这样的演练大大小小在浙江检验检疫系统中并不少见。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口岸安全的压力与日俱增,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10年来,浙江局苦练内功,用最贴近实际工作状态的演练,达到以“练”备战的目的和效果。
“口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要处置好,绝不仅仅是检验检疫一个部门的事。”浙江局局长阎震多次强调,一定要做好对出入境人员、相关企业和地方机构的宣传,同时加强联防联控工作。10年来,浙江局采用签订合作机制、对接演练方案的方式,很好地定位了各地检验检疫部门、地方海事、民航、港务、交通、卫生、环保和反恐部门等有关各方的职责,明晰了各自的工作流程,从而实现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如果说突发事件应对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权宜之计,那么,防范则是根本。多年来,浙江局经过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模式。完善与企业、行业协会、有关部门之间的日常信息互通和咨询渠道,使风险管理进入常态化。加强大宗资源性商品的口岸把关与风险分析,先后从进口铁矿、进口原油、进口铜矿的检验鉴定中发现严重多起不合格案例,引起国家质检总局高度重视。采取风险分析的方法,对出口产品通报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举一反三,实现了辖区内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总体稳定可控。
翻开历史的卷册,我们发现,10年来,浙江检验检疫人不怕危险、勇于担当,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浙江检验检疫人的身影。在抗击非典、防控甲型H1N1流感、应对日本核辐射泄漏等重大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浙江检验检疫人第一时间举行演练,进行风险分析,将风险降到最低;在全力服务保障奥运、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浙江检验检疫人充分发挥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重托!
检验检疫人员对出口危险化学品进行检验监管
服务 不变的承诺
这是一个快的10年:浙江GDP连续跨越了1万亿、2万亿和3万亿元大关。2001年,经济总量不到7000亿元,人均不到2000美元;2011年,经济总量达到3.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000美元,浙江正向中等发达经济体迈进。不菲的成绩背后饱含着浙江检验检疫人的汗水,也是浙江检验检疫人对政府和人民的不变承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快的10年需要更快的办事效率。“快一点,更快一点!”面对时代的呼声,浙江检验检疫人从不敢懈怠。10年来,浙江局积极推进以“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为目标的大通关建设。认真落实关检、贸检和泛长三角检验检疫机构合作备忘录,与交通运输、海事等部门达成口岸通关合作共识,大力推进直通放行工作,2011年启动首批12家企业的沪嘉进口直通放行试点;2010年浙江省域直通放行正式启动以来,已有近41万批货物享受直通放行便利;加大出口绿色通道推广力度,辖区内累计达959家企业享受通关便利,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契机,选取舟山港作为质检交通合作重点口岸重点推进,截至目前,浙江局辖区内所有开放口岸均已按要求开展了“两个平台”建设。
加快放行不是放任不管,浙江局始终牢记把关职责。自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出台《2009~2012年全国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方案》以来,浙江局全力推进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全局系统口岸卫生检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监测检测设备配置得到加强,内外机制配套得到健全,卫生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人员队伍专业素质有所增强,综合能力有所提升。9月3日至5日,杭州机场空港和舟山海港,这两个浙江检验检疫局辖区内最为国际化的前沿口岸,接受了国家质检总局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考核验收专家小组的现场考核验收。“局党组重视,检地合作有效,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专家组对杭州机场和舟山海港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至此,这4年来的努力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面对企业的困难,浙江局总是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形势一度不容乐观,企业的日子也是每况愈下,今年更是一度探底。早在今年初,人们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今年将是外贸形势十分严峻的一年。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浙江,能否确保“全年外贸出口增长10%以上”,将直接影响其能否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在外贸发展攻坚克难之际,浙江检验检疫人与外贸企业同舟共济、风雨同行,在深入调研、科学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十大举措》和《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实施意见6项23条举措》,并在辖区内开展了“抓订单、促转型、保目标”外贸企业服务月活动,全面打响了外贸保卫战。措施实、惠及范围广、针对性强的措施,就如一剂良药,终于有了结果:浙江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10月,浙江局辖区内出入境货值788.33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其中10月单月出入境货值75.68亿美元,同比增长9.38%。随后,浙江局第四季度免收费,辖区4万家进出口企业减免费用将达两亿元。除免收检验检疫费外,浙江局还出台了17项服务措施,进一步加强大通关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同时,发挥检验检疫技术优势,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优化外贸结构,支持浙江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检验检疫人员正在对出口茶叶基地开展检验监管
改革 发展的动力
10年前,浙江局辖区进出口商品报检41万余批,货值130亿美元;转瞬10年,2011年,浙江局辖区全年进出口商品报检快速增长至147万批,货值823亿美元,报检受理批次和金额分别增长260%和610%。相比之下,浙江局进出口商品一线检验监管人员数量仅仅增加了四分之一。面对迅猛发展的对外贸易和有限的人力资源约束,唯有改革,才是出路。多年来,浙江检验检疫人不断推进模式改革,成效明显。深化出口工业品区域化管理工作,示范区企业质量意识、质量控制能力、出口产品订单、出口产品数量明显提升,产品不合格率、国外通报率持续下降,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得到国家质检总局和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加强口岸管理工作,有序推进电子政务口岸建设。扩大电子监管系统应用,累计上线企业19083家,覆盖率达85%以上。各分支局也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改革措施,全局系统上下形成多角度切入、多模式并存,相互借鉴、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3月,国务院发文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是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义乌由此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可以预见,随着“三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带来国际性人流、物流的急剧增长,检验检疫工作将面临空前压力和巨大挑战。唯有改革,才是解决方案。针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品种多、数量少、渠道杂”的特点,浙江局早在2008年就开始着手探索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到目前逐步形成了“检验、监管、稽查”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刚刚结束的10月,国家质检总局与浙江省政府在杭州举行《共同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战略举措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将在扩大开放、推进大通关建设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浙江局进行综合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先行先试机会,浙江检验检疫事业正在迎来跨越发展新突破的重大历史契机。
关山初度,路在前方。今天,在新的10年征程开启之际,回探在发展路上的嬗变轨迹,触摸科学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喜悦与感动,更有信心与动力。蓝图已擘画,目标在召唤。新的10年,浙江检验检疫局必将在加快改革创新的路上带来新的蝶变!
检验检疫人员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展检验监管工作
发展历程>>
2007年 杭州检验检疫局挂牌成立,浙江局实现管理和执行分离,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2007~2009年 成功实施“一年大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2010年 开始实施跨越发展战略,推进由外延扩张型发展向内涵深化型发展的转变。到2010年底,顺利完成“十一五”发展任务,基本实现了检验检疫综合质量、行业管理综合水平、检验检疫队伍综合素质、廉政保障综合能力等四方面全面提升的预定目标。
2011年 制定《浙江检验检疫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申在“十二五”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实施跨越发展战略。
国务院先后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国家战略”,浙江检验检疫事业迎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2012年 紧紧抓住全面实施“三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跨越发展战略。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