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标准化工作试点取得成效
产业基地出现“三高”
本报讯 (杨义武 记者沈 洪)仅几平方公里的面积,集聚了11名院士、近百名教授及千名科研人员;累计研制国际、国家等各层产业级标准60多项、科技服务标准262项;入驻企业从试点前的56家上升到216家。通过3年的国家和省标准化工作试点,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以下简称产业基地)成为科技人才、标准研制、产业集聚的高地。
数字家庭产业是指家用和个人数字化产品,按照现代家庭生活需求组成的集视听娱乐、信息服务和家居控制等功能于一体,并通过有线电视、宽带通信、无线通信等与外界实现信息交互和社会化家庭服务的综合智能系统。据了解,广州市番禺区“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启动于2007年。随着数字化产品及信息服务在家庭不断渗透并日益融合,产业基地按照“互动电视、网络家庭、智慧家庭”三代技术路线,研发出高清互动机顶盒、家庭网关、平板电脑等核心产品,使数字家庭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产业基地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链。
2009年5月,为抓住数字家庭产业发展机遇,广州市番禺区质监局以产业基地获得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和广东省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为契机,根据产业发展和科技服务的特点与需求,从制定地方技术规范和设立基地一体化服务中心入手,建立了产业与科技服务标准体系。
在推进数字家庭标准体系建设中,为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番禺区质监局在广东省、市质监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强化入园企业的标准先行意识,实施标准引领体系的建设。一方面,经过努力获批成立了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数字家庭互动应用标准工作委员会和广东省数字家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而推进建立了中、日、韩三国“数字家庭(DHIA)国际标准组织”,实现了中日韩从各自的数字家庭网络领域的标准技术、产品应用、市场发展和政策背景等角度,联合开展数字家庭网络领域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着重服务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专利向技术标准的转化率,指导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家庭有关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目前,产业基地入园企业已依托数字家庭中心申请了552项发明专利和13项PCT国际专利,通过专利向标准转化,使家庭多媒体与数据网络通讯协议规范、家庭控制网络通信协议规范等多项标准填补国际和国内标准空白。由此推动了AVS、DRA等国家标准的产业化,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家庭核心技术标准规范和核心产品。
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番禺区质监局非常注重产业基地的技术应用、服务和标准研制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完善,使其形成了聚集效应。该局依托数字家庭产业联盟,通过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搭建起了企业公共平台,促进了数字家庭相关产业的凝聚。试点后,产业基地集聚了国家AVS中心工程中心、韩国SK电讯等技术中心和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并汇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入驻企业数递增了286%,形成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集了350多名标准研制人员从事标准化专职工作,形成数字家庭“标准人才聚集之区”。
“3年试点,使产业基地成为科技人才、标准研制、产业集聚的高地,推动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以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从芯片到内容全链条的发展,使基地产值从试点前的35.6亿元上升到去年的120亿元。”广州市番禺区质监局副局长贺建华赞叹“三高”的作用,他认为:产业基地出现的“三高”,不仅为完善数字家庭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数字家庭产业也将成为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