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方浦江美
——上海检验检疫事业科学发展纪实(六)
本报通讯员 李海峰
第六篇章
创新,不懈的追求
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和浦东划上了等号。
2006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支持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正式发布。
2009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提出创建“全国检验检疫改革创新区”,将检验检疫重大业务改革放在浦东先行先试。
“率先改革、勇挑重担,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上海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浦东检验检疫局局长曾玉成言语铿锵。
创新从来不是坦途,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六年来,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循序渐进,从局党组成员到普通工作人员,上海局立足新起点,艰难摸索,制订出一整套适合城市发展和口岸实际的改革方案,并在实践中一次次改进、完善。
六年来,国际车展、世博会、世游赛……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国际赛事、展会向世界一次次传递着蓬勃发展的上海新名片。进境物品数量大、种类多,查验周期短、时间紧,一场赛会就是一次新考验。收拢整合、集中查验,大到珍稀国宝、竞技豪车,小到一鸟一兽、一草一木,甚至一只水果、一枚电池,“一站式”检验检疫、“7天×24小时”全天候作业……上海检验检疫人一次次为“成功、精彩、难忘”添上了安全快捷的注脚。
六年来,张江生物“药谷”内的跨国医药企业不断聚集。从20天到7天,上海局主动缩短进境生物材料和特殊物品的检疫审批流程,为企业争分夺秒的研发进程加上了“提速器”。这一“缩”,引来的是诺华等制药巨头增资十亿美元的“金蛋”。
六年来,该局对一大批符合产业导向和物流发展要求的新型产业加大扶植力度,包括SGS、TÜV在内的多家全球知名第三方检测机构得以落户浦东。单机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等生产型服务产业也从无到有,顺利迈出了第一步。
六年来,外高桥港集装箱吞吐量连年翻番,洋山保税港区从开港到壮大,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设立……完善“空港直通车”、推行入境货物提货单电子签章、建立分拨货物绿色通道,上海局服务“三港三区”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步伐大步跟进。
六年来,该局坚持“内部挖潜”和“向外借力”双管齐下,开展集中审单模式试点,归并整合多个审单系统;引入社会化属性的场站,开展集中查验工作,并推出“一单两报”、“直通放行”、“远程视频查验”等贸易便利化措施;上海检验检疫人运用风险管理、分类管理和诚信管理的思路,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监控,不仅“检得出”,更能“检得快”,口岸整体监管环境有了“质”的飞跃。
六年深情耕沃土,一片星光洒满园。
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翻开上海局印发的《“全国检验检疫改革创新区”2012年工作实施方案》,“创新”二字处处可见。字里行间,桩桩件件,无一不是紧扣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时代脉搏。
——聚焦总部经济发展,从报检资质、行政审批、信用管理等六个方面加大创新,适时开展国际采购监管新模式试点,支持医疗器械、红酒、工程器械、全国有色金属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等多个专业化贸易平台,不断优化跨国企业运营环境。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推广张江生物医药改革试点经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研究创建“再利用产业检验检疫示范区”,支持建立全球检测维修中心,促进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聚焦营造高效商贸物流环境,深化“通关无纸化”试点,争取实现进口海、空运货物提货单全电子化运作。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引入风险管理,持续深化分类管理,巩固发展诚信管理,促进“三种管理”与产品监管、企业监管和行业监管的深度融合,保障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
“以创新为驱动,是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的客观要求,更是上海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更大的魄力推进改革,以更广的思维谋求创新。”上海局党组信心百倍、豪情满怀。
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新画卷,再度在大上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徐徐展开……《中国国门时报》